登录
第三方登录
风雨50年 葛洲坝人的三三〇记忆
湖北日报 2020-04-04 07:25:52

通讯员杨懿

今年正值葛洲坝集团成立5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几代葛洲坝人用一件件“老古董”,重温那些记忆深处的故事。

1958年3月30日,毛主席乘船视察三峡工程坝址。1970年12月26日,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即“三三〇工程”),1970年12月30日,随着西陵峡口一声炮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大军,历时18年完成了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三三〇这个数字始终伴随着葛洲坝人,不仅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家园,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一根竹扁担

讲述人:周宗国(原三三〇工程建设者,曾任连队文书,营、团宣传员)

这条竹扁担与我相伴49年,贴肩面已成暗红色,背面四根铁丝箍将加厚的竹片牢牢固定,厚实而古朴的面容,透示着它经历的岁月沧桑。每见到它,就让我回想起当年三三〇工程建设工地上的火热场面。

1971年2月3日(正月初八),为响应毛主席“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精神,巴东县茶店子区挑选了200多名基干民兵来到三三〇工程工地。根据施工安排,我们必须赶在汛期前,在西坝、葛洲坝与江北岸之间的大坝基础上下游各筑一条防洪堤坝。当时,我们民兵手中只有系着铁钩子的扁担、撮箕、铁锹、十字镐。1971年2月19日夜,三三〇指挥部政治部发出“苦战七昼夜 拿下围堰深槽基坑”的紧急号召,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冲在前面,基层干部和民兵积极带头,学习王铁人,学习人民解放军。军令如山倒,全工区总动员投入战斗,天晴下雨一样干,白天黑夜照样干。深夜气温下降到0℃以下,冰水刺骨,谁都不叫苦,在深水中挖淤泥、装石料,挑运砂石,运草包、堵水漏。水太深,工具发挥不了作用,就用手刨。大石头装不进撮箕,干脆用肩扛起跑。渗水太多,就用铁桶、脸盆、水瓢舀水往排水沟里倒。经过五昼夜的激战,2月24日上午8时,我们恩施民兵师及工人承担的围堰深槽基坑开挖任务工段胜利完成。

围堰回填,工程量更大。当年,运土的工程车并不多,我们民兵全靠扁担肩挑。往返路程很远,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路小跑,8小时才能挑5担土。连队炊事班的饭都是送到路边,我们放担吃饭,吃完放碗又挑担跑起来。

我们把参加三三〇工程建设当作非常光荣的事,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肩磨红了,腿跑累了,谁也不声张,更不甘落后!那场面、那干劲,令人难忘!

当年建设者使用的扁担和《三三〇战报》1971年2月21日创刊号。

咱家的传家宝

讲述人:罗水凤(葛洲坝党校离退休职工)

盆中的图案是汽车分局施工主力T20汽车和高压输电塔,盆的侧面有定制烧刻的“葛洲坝第一期工程竣工纪念”字样,永不褪色。

1981年,我从汽车分局团委调到汽车五队任副队长,兼队工会主席、妇女队长。当时汽车分局首次把新分配的一批年轻女司机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先是开T138太拖拉工程车,后换日本小松工程车。日本小松工程车自重28吨,载重32吨,满载60吨重,跑起来就是巨无霸,担负着葛洲坝工程的土石方开挖和混泥土浇筑任务。前方生产施工日夜三班倒,姑娘们也和男司机一样日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涌现了众多的部级标兵、省级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三三〇是葛洲坝工程的历史,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印记,所以我特别珍惜这个印有“三三〇”标识的盆子,几次搬家都没有丢。

随着社会进步,洗脸盆材质更新换代,可我依然舍不得这又大又笨重还磕了瓷的老盆子。不忘初心,我一定要把当年的故事传下去,传承三三〇精神。

咱家的“老”标兵

讲述人:寻征(建设公司在职职工)

总有一种“荣誉”,被很多家人分享,总有一种“身份”,在许多家庭存在。

我的父辈、祖辈都是葛洲坝的建设者,在他们身上流淌着葛洲坝的血液,这是葛洲坝人生命的延续,更是葛洲坝精神的传承。1977年,父亲担任三三〇民兵大队四分队副队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勇挑重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79年1月至9月出勤414个工日(注:8小时为1个工日),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同年10月,父亲被三三〇工程局团委评为“工程建设突击手标兵”(如图)。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满载着三三〇工程建设者的汗水和付出。

2018年,葛洲坝全面竣工30周年,父亲光荣退休,42年工龄的父亲见证了葛洲坝的成长与壮大。现在我接过了咱家的接力棒,秉承父辈、祖辈的优良传统,有责任和使命将葛洲坝人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的“人生密码”

讲述人:张建华(建设公司离退休职工)

我于1972年随父母来到当年的三三〇工程局,就读于修配厂小学、三三〇第一中学至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建设葛洲坝。工作期间,我获得过葛洲坝高级技师职称和省劳模称号,工作32年后退休。我的父亲曾在三三〇工程局修配厂工作,在铆焊车间当铆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并被授予立功纪念章。

4枚立功奖章分别是:父亲1981年3月获二等功奖章1枚,1981年8月获三等功奖章1枚,父母两人1986年12月获三等功奖章2枚。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这些老物件,透过它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那些人、那些事。三三〇是我们的人生密码,更是我们一家难以割舍的情怀。

4个“本本”见证50年风雨

讲述人:熊本刚(路桥公司离退休职工)

三三〇指挥部工作证:1970年12月份,我从丹江口水电站紧急转战三三〇工地。12月底,我们在三江下游围堰处召开了长江三三〇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三三〇工程正式开工。我当时在三三〇指挥部一分部三团二连担任连部文书。

水利电力部三三〇工程局工作证: 三三〇工程通过短暂停工、修改设计,调集全国精兵强将,机构整编为“水利电力部三三〇工程局”,施工进度、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当时在三三〇工程局砂石分局采运大队拖轮队担任电工。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工作证: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葛洲坝推向了市场。葛洲坝工程胜利竣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原“三三〇工程局”改制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葛洲坝转型升级,企业规模、市场迅速壮大。我也通过专业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从1988年起先后担任五公司机电科科长、海南大广坝项目部副经理、港湾疏浚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工会主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退休证:2007年底,我从五公司港湾疏浚工程公司退休,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我参加了葛洲坝老年大学学习,担任了“葛洲坝武术团”、“西陵区武术协会”秘书长,并获得多个奖项。这4本证件见证了我与葛洲坝风雨同舟的五十年。

责任编辑:陈晏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