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地龙灯”舞进校园,办西兰卡普兴趣班 来凤学校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湖北日报 2022-02-25 16:33:34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向秋予、杨依泉、唐孔琪)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应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代代相传。近年来,来凤县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活态传承土家民族文化。

“地龙灯,地龙灯,不用篾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骑龙行。站的骑马桩,弓腰箭步行,似同狮子灯。”在“地龙灯”非遗传承人李玉生的教授示范下,来凤县旧司镇民族小学的学生们正有模有样地学习表演“地龙灯”并喊着口号。

据了解,“地龙灯”是该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2014年进入旧司镇民族小学,作为校园文化特色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该校将“地龙灯”纳入兴趣班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看师傅们舞起来觉得很简单,还很好玩,但是自己上手学了之后才发现这么难,反而激起了我要把它学好的信心。这是我们民族的非遗文化,我们要把它好好地传承下去。”该校学生向贤培说。

“非遗文化进校园既丰富了‘双减’政策后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促进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从而喜爱非遗文化,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该校副校长唐广增表示。

同样的文化传承活动在来凤县民族小学也进行着。在该校的西兰卡普教学基地,学生们略显笨拙的小手在织锦机上来回拨动。

织锦土家语为“西兰卡普”,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20年该校开设西兰卡普兴趣班以来,首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基地的学生共有42名,每周三下午上课。教室配备8台织机,老师们围绕基本织法、选料、配色、款式设计等内容进行授课,让孩子们对土家织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是从上学期开始接触土家织锦的,现在已经能单独打花边了,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期结束后织一个包包送给妈妈。”该校学生刘子裕说。

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周新辉表示,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该县会继续并且长久地将此项活动开展下去,充分展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武陵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