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梁剑)“守先待后赓续荆楚三千年;推陈出新纵览华夏九万里。”这,是宜昌天问书院校门两侧熠熠生辉的一副楹联。
滴水藏海。“天问”得名于屈原名篇《天问》,宜昌天问教育集团自2004年创校以来,一直以“屈子精神”为学校文化底色,致力于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将屈原精神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唱响“经典诵读、通识讲座、专题活动、研学旅行”四部曲,初步形成了“爱国、自主、求索、担当”的校园文化符号,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屈原文化传承学校”。
天问书院校园内的屈原雕塑
以学促融 屈原文化润物无声
一草一木皆文化,一墙一角藏乾坤。走进宜昌天问校园,迎面扑来的是一阵被屈原文化滋养的气息。屹立在教学楼前的屈原雕塑,无时无刻不在勉励师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楼道上、台阶上、廊柱上,随处可见的楚辞名句,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学楼、办公楼、公寓分别以屈原名篇的词句命名,如“蕙兰、怀瑾、握瑜、骋望”等,富有诗意,润物无声。
自2006年在全校推行国学课程以来,宜昌天问深度挖掘“爱国、求索、天问、悲悯、尚美、创新”等屈原精神内核,让屈原文化和国学教育“进学校,进教室,进教材;出学校,出教室,出教材”,一步步探索出屈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课程体系的“天问路径”。
早在15年前,2006年9月,宜昌天问国学导师顾景荣先生率先为天问师生开启了一扇国学大门,国学第一课——《中华民族骄傲的100个理由》走进七年级,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台上,顾老师旁征博引;台下,学生陶醉其中。台上台下互动连连,掌声阵阵。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地融入国学精髓,顾景荣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编撰、预定目标、评价手段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潜心研究。
探索“三步走”,让国学教育走深走实,屈原文化入脑入心。
开发屈原文化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编出适合小学段和中学段的《屈原文化读本》。将屈原文化深度融合到日常教育中,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屈原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坚定上下求索的精神。
小学阶段,国粹浸润童年,受用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颜氏家训》,再到《天问诗教读本》《屈原文化读本》等,拾级而上,重在接触和识记。
初中阶段,经典照亮青春,涵养智慧。从《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到《孙子兵法》《世说新语》《三国演义》,再到《曾国藩家书》《天问诗教读本》等,难度递增,重在诵读和积累。
高中阶段,书香浸润成长,层层升华。从《易经》探秘、《庄子》选读,到《史记》研究、《红楼梦》欣赏,再到《古文观止》、鲁迅及金庸专题、《天问诗教读本》等,让阅读升华人生。
“屈原为什么这么热爱楚国文化?怎么看待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如果屈原不在那个时代,他还能成就自身的伟大么……”课前自主学习,课后专题研讨,学生们聚力深度学习,展开思辩和讨论,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
辛丑牛年,顾景荣《屈原——荆楚文化第一人》的专题讲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分学部讲了10余场,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热泪盈眶。宜昌天问高中学生周昊昱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深深地感动于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高洁伟岸的精神品格、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要将屈原的爱国精神、求索精神、天问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传承家国情怀,汲取前行力量。”
意味深远的课间操——《楚韵离骚》
活动育人 屈原精神落地生根
走一步,再走一步。
晨诵经典,诗润童心;午练书法,笔耕不辍;暮省吾身,反思成长……
从屈原“天问”到“神舟”问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追梦路上,宜昌天问师生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
全力推进屈原文化进校园。坚持开展屈原文化大讲堂、吟诵比赛、读书交流、征文征诗等活动。自2008年启动,累计10000多名师生参与。仅2021年屈原征文活动就收到来自浙江、四川等全国各地优秀征文691篇。
创新开展屈原文化进课堂。开发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融入屈原文化相关内容,并编写《屈原文化读本》,目前8000多名天问师生阅读学习,同时与安徽、湖南等省内外教育同仁交流探讨。
人人吟诵屈原名句。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分学段熟记屈原作品,小学生达到50句,中学生达到80句,目前已坚持13年。
四月读书节、五月端午诗会、九月儒家文化月、十二月书院文化周,多年来,在中华传统佳节,让文化落地生根。
每周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共读屈原名句。在共读共赏、深度对话的互动中,共同体悟屈原的诗句创作之美,品德高尚之美。
国学大讲堂活动中,由专任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针对学生对屈原名句的学习答疑解惑。
从最初顾景荣老师一人拓荒国学教育,到十余人的专职国学教研团队,再到全校7000多人共学屈原经典,求索之路不再遥远。
2009年起,宜昌天问连续举办五届“屈原文化周”。
从曲声嘹亮、鼓号铿锵的开幕式,到墨韵养心、书香润德的诗词秀,再到传承经典、童心筑梦的“微演讲”……孩子们浸润在古朴的国学芬芳里,成长在卓越的名师教导里。
2018年,宜昌天问点军校区在集团战略调整规划下,更名为“天问书院”。更是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做天问书院的责任和重心,而屈原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脉。
濡润书香墨韵,构建理想生态。在宜昌天问小学,推出了《中华民族骄傲的100个理由》《中国传统文化30讲》《经典通读》《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等原创系列国学课程。
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宜昌天问的学生,理应对“天问”有更多的理解。“我为天问作答”综合实践,围绕《天问》当中的172个问题,开展想象绘画、视频演说,将《天问》这本晦涩难懂的作品,以探究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挑战《天问》经典背诵,润泽人文校园。2018年6月,“背天问 赢学位”活动在全市层面拉开,仅天问小学,就有7人全文背诵,实属不易。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2021年9月,宜昌天问将国学与体艺有机结合,自主编排了一套彰显荆楚文化,传承屈子精神,意味深远的课间操——《楚韵离骚》,刷爆了朋友圈。
近几年,宜昌天问师生还共同编排出了不少以屈原作品为蓝本的文艺节目,并登上了国家级舞台。
2017年9月,宜昌天问合唱团登上文化部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舞台。
2019年6月,宜昌天问学子传唱经典歌曲《天问》在央视“小手拉大手”节目展演。
2021年10月,宜昌天问原创英语舞台剧《Hello tianwen 1》(你好,天问一号)创新性的将传承屈原文化与现代航天科技相融合,在全国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精彩展示……
原创英语舞台剧《Hello tianwen 1》
知行合一 课堂搬到塞北江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自编教材弘扬国学,学孔孟儒家经典,到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从游览古都西安、拜祭孔孟先圣,到攀登东岳泰山、寻访母亲河黄河,再到千里踏访屈原路,抚今追昔敬先贤……
宜昌天问从2006年开始做研学旅行,把课堂搬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意之间,此活动比教育部通知要求的“加强研学旅行”早了十多年!
在两座千年古都,来一场思辨之旅。宜昌天问师生入西安进洛阳,问道黄河壶口,领略汉唐诗风,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天下岱宗秀,问道齐鲁间。曲阜祭孔,徒步泰山,走进宋城,漫游大明湖,观山东博物馆,天问师生行走于齐鲁大地,感受儒家文化,传承先贤智慧。
屈原故里谒屈子,神舟问天叩天问。
自2010年起,宜昌天问师生创新文化传承形式,以屈原文化为背景,开展系列 “踏访屈原路”主题研学。从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到湖南汨罗江,宜昌天问师生行吟于洞庭湖畔、屈子祠堂,在屈原曾经生活的地方,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遥望、追思,深度体验、弘扬和传承屈原文化。
2014年,为庆祝天问教育集团建校十周年,“千人踏访屈原路”拉开帷幕。
宜昌天问研学团师生走进屈原庙,与“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三闾骚坛的农民诗人们一起,吟唱屈原诗词,朗诵纪念诗祖的原创作品,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中国诗歌之祖”的景仰。
在大坝平湖之畔,屈原祠前,宜昌天问师生穿楚服,祭屈原,行拜师礼,礼拜迎宾,颂读《橘颂》,接受尊师重道、明礼求学的传统文化熏陶。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超过10000人次宜昌天问师生参加过“踏访屈原路”。
可上九天揽星,共赴“天问”之约!2020年7月,宜昌天问师生代表受邀赴文昌发射中心现场见证“天问一号”发射。
2021年10月,宜昌天问教育集团斥资1.5亿元重金打造的秭归屈子书院迎来首批研学团队。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
15年来,宜昌天问师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编撰研学校本教材十余集,把课堂搬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宜昌天问师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行走中传承文明。
翻开学生游学的随笔本,美文处处可见。
“他是古帝高阳的后裔,他更是再世的缪斯,给富庶的华夏之地染上了金辉。”
“我们重走屈原路,走进秭归乐平里,探访屈原曾经生活的地方;徘徊于湖南汨罗江畔,感受屈原为国家忧愤的情感;漫步在洞庭湖边,行走在岳阳楼下,屈原的身影萦绕在我们的身边,屈原的精神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学生朱轶萌激动不已。
学生彭新然说,“国学大课堂、戏曲文化进校园、齐鲁拜孔游学、执笔墨绘山河……一系列国学课程和生活实践,让同学们深刻地领悟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了更明晰的方向。”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家长也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比如规范的书写、对经典的阅读兴趣以及注重诵读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知道、悟道进而去求道、行道,在行为规范、品质修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天问师生踏访屈原路
展望未来 光争日月辉耀天问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初心才能一往无前。
屈原文化作为宜昌最有思想含量和人文深度的文化符号,2021年7月,宜昌市委提出,要让其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
同月,在宜昌天问教育集团第一期青年教师研修学习班上,国学导师顾景荣从屈原生平、创作、精神、影响、继承和发扬五个方面,给大家做了专题讲座。青年教师们一一围绕如何传承屈原文化展开了交流探讨。
2021年8月,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召开全体教师大会,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高正华提出要求,要围绕“完善自主教育体系、传承屈原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4大方面,谋划新学年工作。11学部就创新性传承屈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研究,构画了思维导图,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学部梳理创新性传承屈原文化的思维导图
为将屈原文化更好地融入集团自主教育体系,并创新性发展辐射昭君文化、巴楚文化等宜昌地方文化传承,打造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屈原文化标识。2021年9月起,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出台《创新性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实施方案》,并得到宜昌市委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纳入全市“屈原文化研究院”总体方案,予以重点推进。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高正华表示,学校取名“天问”旨在传承屈原求索精神,要让更多的天问学子成为“现代的屈原”,成为自主发展的人。天问师生要学习屈原的十大品格,尤其是修能、坚韧、刚正、悯生、求真等品格;天问师生要学习屈原作品的原文,把屈原的求索精神与自主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求索的实质就是自主发展。
三楚难舍潇湘情,千古劲吹屈子风。2021年10月,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屈原文化考察团走进湖南,行吟于洞庭湖畔、橘子洲头、常德诗墙,在岳阳楼前齐诵《岳阳楼记》,岳麓书院共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体悟“士子情怀撼洞庭,大夫风范耀南天”。
骚经百代为师表,屈风千秋尚凛然。2021年11月,宜昌天问国学社团走进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穿越时空与这位伟人展开一场特殊的对话,感悟“高山仰止孺子躬身聆教诲,大河影行俊彦竭诚传遗韵”。
2021年12月,为期三个月的屈原文化征文大赛圆满收官。活动面向全国,吸引了浙江、湖南、四川等地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收到高质量文稿691篇。
2021年11月,宜昌高新天问小学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为了更好地修订新版《屈原文化读本》,分学科、分步骤解答古代“天问”并创作现代“天问”,仅2021年下半年,国学导师顾景荣就组织召集了7次编委会成员会议,从编辑、排版、校对,到文章一校二校三校,一审二审三审,每一个文字都是热爱!最新版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隆重面世。
2022年,面向全集团层面的“屈原文化节”也即将启幕。下一步,宜昌天问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炼体现时代特征的办学育人理念,构成学校的思想文化;以开发屈原文化拓展课程为突破点,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构成学校的行为文化;以落实自主教育为落脚点,在校园管理中深度渗透屈原精神,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观大势,因时乘势,展望未来,天问人更加笃定:前景可期,大道康庄。
正可谓:当仁不让!
屈子传人安在孺子可教延根脉;
天问精魂焉附吾辈继起续佳话。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