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让我们以只争朝夕、风雨兼程的拼劲,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韧劲,争先赶超、追求卓越的干劲,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昂扬开启秭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1月17日闭幕的秭归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为秭归绘出了好蓝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勇于思想破冰,加快发展突围,实现‘三个倍增’,打造‘五个高地’,加速推进‘四县四区’建设,奋力开启秭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这是秭归县今后五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总动员令和决战宣言书。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没有思想的突破,就不会有发展的突围;没有思想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思想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坚决打破区位决定论、交通瓶颈论、资源制约论,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系统的观念谋划工作,以思想大破冰引领发展大突围。”秭归县委书记杨勇说,全县上下将摆脱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和固定套路,不为主观教条所僵化、不为传统模式所固化、不为安逸现状所钝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闯陈规陋习的“禁区”、前人未至的“盲区”、矛盾复杂的“难区”。
全面借鉴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涵养“活”的思路、“钻”的劲头、“争”的意识,没有道路就开辟道路,没有办法就想出办法,没有方案就制定方案,千方百计把应该办但“办不了”的工作变成“办得好”。强化干群“经济头脑”,树立“市场意识”,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不干事就是犯错误,不担责就要被问责,避免被问责的唯一途径就是认真履责、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干部“头雁效应”,当好干事创业“领头羊”、改革创新“开山斧”和为民解难“孺子牛”。
秭归县对干部提出了要求:干部敢与强者比、敢向高处攀,做就做最好、争就争一流。克服“过得去”的应付思想、“一般化”的保守思想,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姿态抓好每一项工作。瞄准最高水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赢取工作主动。致力把寻常做成超常,把优品做成精品,把精致做成极致,创造更多的“秭归经验”。
用现代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梯队。全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优化,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全县坚持工业强县理念不动摇,巩固提升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饰、绿色包装、清洁能源、光机电等重点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工业产业集群。将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号工程”,围绕稳链、强链、补链、建链开展精准招商,建立健全全员招商工作制度,招引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
大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党员干部遍访服务市场主体行动。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秭归行动,持续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打造“秭归制造”品牌。
实施“工业小巨人”“纳税小巨人”“产业小集群”战略,推动“个转企”“小进规”“规改股”,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让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抢抓宜昌建设长江咽喉枢纽机遇,谋划和推进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建设运营,完善物流功能布局,加快港口物流大县建设。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孵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让改革全面释放发展动能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优化政务、市场、法治、开放四大环境。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线下线上融合,让数据信息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健全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探索企业“直通车”服务,把企业的事当成家里的事,把企业家当成自己人,全力当好“金牌店小二”,让各类企业在秭归投得放心、干得顺心、赚得称心。厚植营商环境“土壤”,培育更多本土大企业家,打造一批“百年品牌”“百年老店”。
科学有序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做到应接尽接、能接快接,确保各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见实效”。把握“县直报省、省直达县”、增强县域统筹能力、调剂使用资金、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等要求,把扩权红利转化为强县成果,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深化与江苏、武汉等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地区单位的沟通合作。做大做强秭归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园多支点”发展格局,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落户园区。做强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加速就地产业化,做到既有出海之便、又有产业之利,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合作力。加强与兴山、长阳、夷陵、巴东等周边地区交流合作,打造三峡区域协同发展样板。
用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
突出县城茅坪镇的核心引领地位,推动江北片区、东南片区、西南片区三大片区协同发展,打造“一核引领、一轴驱动、三片协同”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国土空间布局,逐步构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宜昌都市圈建设,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九歌城、环芝兰片区建设,提升县城产业能级、交通能级、服务能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高水平做好乡镇集镇规划,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提升离地运动小镇、漂流小镇、峡江橙香小镇、红色文旅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档次。推动形成以县城为龙头、特色镇为节点、中心村为腹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力争2026年左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
以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
做好全县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谋划推进环芝兰片区乡村振兴区、环沙梅两磨乡村振兴区,环吒溪河共同富裕先行带、环童庄河共同富裕先行带、环香溪河共同富裕先行带建设。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坚持绿色兴农、特色兴农、品牌兴农、科技兴农,以全产业链理念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精品农业强县。
围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模式,打造秭归农业品牌矩阵。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和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小水果、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巩固高山烟叶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户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优化城镇和村庄分类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城镇、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分类分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让民生工程推动共同富裕
强化就业优先和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让更多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秭归工匠”。
探索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力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积极参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山区县共同富裕。
完善县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体系,全面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加强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全力打造江南、江北区域性医疗急救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发展中医药事业。巩固拓展全国健康促进县创建成果,全面实施“健康秭归”行动计划。全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社保扩面,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善君 通讯员聂爽 李彩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