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68岁老农的幸福传奇:独自一人,不要帮手,种地43亩
2021-07-24 13:20:01

一位68岁老农,独自一人、不会机械操作、不要帮手,能种多少亩地?

答案:43亩。

一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面积7140平方米,折合亩数,是10.71亩,43亩地就是4个足球场。

近日,记者在仙桃市三伏潭镇下夹沟村,意外遇到这样一位传奇老农,他叫彭水祥。

他的传奇不光一个人耕种“4个足球场”,还有:68岁了,从未去过医院。

43亩地是怎么种的

彭水祥1952年生,经历不曲折,生于下夹沟,长于下夹沟。年轻时是个贫穷年代,他没读几年书,一下学就下地种田,然后结婚生子,直到如今。

他和老伴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武汉做无线电生意,女儿在仙桃卖服装。两个孙女、一个外孙。老伴在武汉带孙女。下夹沟的一幢两层小楼,200多平方米,逢年过节三代人团聚一下,其余时间,就老彭一个人住。

记者问,40多亩地,您一个人种,不要帮手,很累吧。

他说,“哪累?就是每年撒两遍种子。”

仙桃人种稻谷不育秧、插秧,直接撒稻种。“先把田平整好,水不多不少,让稻种既能落土,也有水润。我只扯田沟时下点力,撒种子像跳广场舞,轻松。就撒匀要用心点、过点细。”种小麦更轻省事,“麦种比稻种轻多了,就这么撒、撒、撒……”他不种玉米、花生、黄豆,“那太累了。”他只种稻谷和小麦。

“打农药呢?”记者问。“打农药用电瓶,只按开关,不费劲,来回走两趟就行了。”他说。

种子撒下,老彭就“没事”了,每天骑车一块田一块田巡视,看长势,除除草。他名下只有14亩地,另近30亩是外出打工的村邻的田,东一块西一块不在一起,他代为打理,收成归他。

记者问,庄稼收割,您也一个人割、捆、挑?

“请收割队,机械化操作。收割队多,竞争激烈,哪家便宜我请哪家,收割、脱粒包括秸秆处理,100多元一亩,我在一旁当监工。犁田、耙田也请他们,130元一亩,我不下力。”

不遇天灾,老彭收成每年差不多,小麦几千斤,稻谷四五万斤。今年多雨,小麦差点,稻谷持平。老彭很勤奋,农闲没事,买了一台碾米机,全村就他一台,为人碾米,日均进账百余元。

问及收入,老彭笑而不答,说,去年初,儿女两家人回来过年,“我们共9口人,疫情期间没出门,三个月吃喝,全由我负担,后来他们回去了,我卡里还有7万元。”这样粗略算算,他一个人的年收入,大概十二三万吧。

68岁从未去过医院

记者造访老彭的“豪宅”,老男人独自在家不善收理,农具摆满客厅,有些杂乱。最惹眼的,他有三辆“豪车”:一辆两轮摩托车、一辆电动踏板车、一辆农用三轮车。三轮车用于托运,两轮车每天轮流骑着巡田。

“您说从没病过,有什么诀窍?”记者问。

没有。老彭说,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吃饱不吃撑,一醒就起床。”记者深入交流发现,他不吃“制作”过的食品,包括豆瓣酱之类,全吃新鲜肉菜鱼,而且只吃家常菜,不吃海鲜野味;饭菜自己做,想吃多少做多少,不剩,觉得没饱就再下点面条,他不吃隔夜饭,隔顿都不吃;他不抽烟,喝点小酒,但不喝瓶装酒,只喝当地自酿土酒,“我们的酒没勾兑,纯粮食精。”

“感冒您总得过吧。”记者说。

“好像也没得过。”他说,“我不闲,有事没事我总在动。活干累了,就洗个热水澡,换套衣物再去田里这看那看,大冬天里大雪飘飘,我手脚也热乎乎的。”

记者不由感叹,所谓生活真谛,没那么复杂,就是勤奋、自律。老彭宽厚朴实,都做到了,“快70了不知医院门在哪儿。”

三伏潭镇党委书记徐霄介绍,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巢老人成为种田主力,该镇一方面挨家挨户把社保医保以及政策规定的所有福利办理到人、办理到位;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全农田服务机构建设,种子站服务能具体到每一村组、每位农户,耕作收割公司该镇已有好几家,并欢迎外来收割队参与竞争,让中老年农民省力、多收。“当然,更主要还是在顺应趋势,想方设法加快土地流转,把老年人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离村时,众人一起向老彭拱手,祝他健康长寿,他一摆手,“我才68岁,88岁再祝我长寿还差不多。”一片快乐的笑声,洋溢村口。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责任编辑:娄雅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