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沮河之畔走出“绿富美”——远安县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湖北安吉” 勇当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2021-11-23 10:00:14

践行“两山”理念,浙江安吉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嫘祖故里,诗画远安,生态本底优良,擦亮绿色底色,厚植发展根基,对标“安吉”,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打造绿色智造基地、荆楚最美县域、生态康养名城、平安善治样板。远安县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好业,践行“两山”理念,打造湖北“安吉”,勇当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绘就美好蓝图,描摹满眼新绿。今年10月,远安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嫘祖故里展新颜,远安翻开了转型发展新篇章,近年来,始终保持定力、加快转型,新兴工业蓄积势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旅游三产成果丰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找准了远安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全县三次产业比调整优化至12.5:45.8:41.7。3次获评全省县域经济突出贡献单位,人均GDP迈向10万元大关,位居全省同类县首位。放眼沮河两岸,城镇功能品质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绿色生态底色更加浓郁。

深耕绿色沃土 一粒米“养活”一大产业

好山好水出好物。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是打响了鄂西秋收革命暴动第一枪——瓦仓起义的红土地。“青岗泥、冷水田,瓦仓大米香又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瓦仓大米”。近年来,全村共发展优质米基地3000亩,瓦仓村大米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稻谷种植农户1500多户发展优质稻米,带动村民增收6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在农业产业化带动下,远安县大力实施精品农业战略,聚力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瓦仓大米”声名远扬,逐步成长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大米品牌,年销售额达到1.95亿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赓续红色血脉,深耕绿色产业,瓦仓村走上了乡村振兴道路,成为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全省2021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昔日穷困闭塞的山区村,逐步蝶变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乡”。

如诗如画的田园,稻田种成了风景。 通讯员何磊 摄

一湾沮水穿城过,两岸青山入眼来。古老的沮河沿岸,良田万顷,自古就是优质大米产地,在瓦仓大米品牌的带动下,远安大米产业成为一大支柱性优势农业产业。

除了瓦仓大米,远安的生态沃土还孕育了大批“远安味道”,远安食用菌、鹿苑黄茶等,声名远扬,瓦仓大米、远安黄茶、远安香菇、远安冲菜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近年来,远安坚持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以重点农业园区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为载体,以“米菌茶果”为重点,打造全省重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农特产品品牌。

“我们生产的冲菜、牛肉黄豆酱等地道远安生态产品,接近年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湖北岭上人家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章烈新告诉记者。位于远安县鸣凤镇双利村的湖北岭上人家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车间里一片忙碌。该公司是一家远安本土成长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远安山区所产优质黄豆、牛肉、辣椒、冲菜等农产品为原料,找准市场定位,自主研发,传统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完美融合,生产出的系列远安特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远安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农业总产值38.93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1.73亿元。如今,远安大米、食用菌、冲菜、牛肉黄豆酱等农特产品,成为城区各大超市的“香饽饽”。远安成立了电商产业园,全县电商发展迅猛,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质农特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腾“云”出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新兴工业蓄积势能。远安绿色生态底色更加浓郁,产业发展“绿意盎然”。

在花林寺镇、河口乡等地,蓝天白云下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展开巨大的“翅膀”,新能源产业腾飞,即将释放强大的动能。在茅坪场镇,页岩气钻塔高高耸立,勘探开采项目逐个试气转采……

远安曾是湖北第一产煤大县,全县磷矿石保有储量17.8亿吨,煤磷矿产值一度占比超过70%。全县213家煤矿全部关闭,磷矿开采能力大幅削减。矿山企业先后投资开发旅游、农旅融合项目80余个,建成武陵峡口、横鼎漂流等重点景区,发展旅游饭店、农家乐和民宿等一大批配套服务业态。近3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0余亿元,推进磷化工、水泥、陶瓷等传统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7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

以新兴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培育实现阶段性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攻坚突破。航天动力方面,建立了首个县级航天动力材料产业园,被纳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辐射区,总投资50亿元的航天动力总装项目在白洋工业园签约落地。装备制造方面,从浙江玉环引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20余个,初步形成了机加工集聚。清洁能源方面,页岩气勘探转采进展顺利,可开采总量约6000亿立方米。风力发电逐步形成规模,已建成百里荒风电、茅坪风电等项目,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宝华寺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预计可达120万千瓦……抓招商引资投产达效,围绕航天动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有目的地寻找商机、寻求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美丽的远安县城一隅。通讯员徐圣华 摄

打造绿色智造基地、荆楚最美县域、生态康养名城、平安善治样板,10月28日,在远安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远安县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定位。远安将以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产业向低排放、高效益、更经济方向转型,积极建设安全环保的智能矿山,持续壮大国之重器的航天产业,着力聚集高端先进的装备制造,科学开发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努力将远安打造成全省绿色智造基地。

先行全域旅游 一幅画富美一方百姓

远安乡村,村村诗画。

阳春三月,远安董家油菜花海,阡陌交通,花香四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鹿苑寺康养小镇里,垂柳吐绿,碧波荡漾,户外烧烤基地,前来聚会、团建的游客爆满。炎炎夏日,挡不住游客的脚步,横鼎漂流景区里欢叫声一片,武汉、宜昌、荆门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刚开业的太平顶康养小镇,每到节假日,路上车辆排起了长龙,高山避暑度假酒店客栈一房难求。金秋时节,钟灵毓秀的道教圣地鸣凤山,众多游客前来登高望远。庞家湾拈花谷、翟家岭,古村落里的秋叶红了,人们在此住民宿、赏美景、尝美食,流连忘返。初冬伊始,武陵峡温泉就迎来了“冬季泡汤”的游客。三峡水乡景区里,游客围坐“大锅炖”,吃年猪肉,购远安特产……

云顶高山、丹霞河谷、九龙烟霞、武陵汤池——全域四季可游,打造“道教圣地鸣凤山、丹山碧水金家湾、瑶池温泉武陵峡、梦幻神奇太清洞、横鼎激情大漂流”五大文旅名片,远安形成了全域、全季、全时空旅游的发展模式。星罗棋布,遍布各个乡镇的特色景区景点,一年四季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源。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生态自然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带动一方发展的“不尽财源”,2020年,远安县旅游总收入达到47亿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实践,远安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

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2013年,远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景区化”建设,并始终将旅游业作为发展一方经济、繁荣一方文化、涵养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的崇高事业、支柱产业和美好生活来奋斗,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打造“嫘祖故里,诗画远安”。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之“红”,富集的生态资源之“绿”,推动文旅、农旅、城旅、工旅、体旅等多产融合发展。举办嫘祖文化节,夯实“三线航天”军工文化,以文化提升了品牌;紧邻城区建成被列为全国河流型湿地典范的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将观光休闲等旅游功能引入城市空间,把城市建成了会客厅;水稻种进公园,茶园修剪成景,油菜撒入路边,将农田种成了风景;引导工矿企业转型,建成鸣凤山、武陵峡口、嫘祖文化园等一批A级景区,把二产引向了三产;连续5年举办中国金牌赛事远安田野马拉松,在丹山秀水中跑者云集,人头攒动,将竞赛办成了节庆。

行走远安,丹山碧水,村村诗画,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嫘祖故里,村村诗画”品牌叫响,很多游客说,远安美得像一幅田园山水画。2020年12月,远安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远安县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以全域旅游为标准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向系统性集成。全县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核心景区,成功推出以2家4A、4家3A为代表的13个重点景区、2家四星级酒店以及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延伸多元业态,将县城打造成为产城融合中枢和全域旅游集散地,联合与远安接壤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夷陵区共同打造并争创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省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远安土泥鳅等特色餐饮、“远来珍好”旅游商品公共品牌深受游客青睐。升级民宿产业,全县挂牌营业客栈民宿、农家乐1000多家,其中国家金宿级民宿1家、中国金牌农家乐13家、五星级农家乐6家。

远安分类编制村庄规划,深度研判分析未来20年至30年人口走向,遵循人口梯次转移规律,按县城转移核心区、城郊融合区、过渡安置区、“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分类优化村庄布局,统筹谋划、差异打造。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远安将农区变景区、农田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乡村旅游在全县旅游业中占比70%以上。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远安形成了旅游助推工业、带动农业、主导三产的新局面,有效激发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

传统古村落打造成“网红”景区——庞家湾拈花谷精品民宿。

全域旅游先行地,美丽远安再出发。围绕打造“荆楚最美县域”目标,远安全面对标浙江安吉,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塑形铸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提升县城居住品质和承载能力,巩固水美乡村建设成果,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努力将远安打造成荆楚最美县域。

着力打造“生态康养名城”。巩固拓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发挥生态优势,聚焦康养度假,突出花林寺和鸣凤近郊两大区域,全力推进健康养生中心、休闲度假中心、研学旅行中心建设,努力将远安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生态康养名城。

打造水美乡村 一条河流出美丽乡愁

鱼翔浅底,白鹭掠河。位于沮河和鹿苑河交汇处的双河堰,七级跌水鱼道形成叠瀑,多孔漫水石桥长虹卧波,岸上漂亮别致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波光柳影,走在村里,宛如画中游。

10月14日,全国水美乡村建设现场会在远安召开,与会人员实地深入鸣凤镇北门村九子溪以水美居示范点、洋坪镇三板桥村以水兴农示范点、旧县镇鹿苑村以水富民示范点和旧县镇董家村双河堰以水融景示范点,现场观摩远安县水美乡村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情况。

201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通过竞争立项、专家技术审核,2020年,远安入选“全国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成为全国首批55个试点县之一。

幸福生活,临水而居;生态产业,因水而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源头活水。远安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以生态为底,以水系为笔,划出沮河主轴线,科学规划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生态产业示范带;因地制宜实施水美乡村建设,投资3.78亿元,对沮河干流及其支流五里河、龙潭河等71公里的水系进行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水系连通、防污控污、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景观人文等综合治理,恢复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示范引领强的乡村综合治水样板。水美乡村建设,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洋坪镇三板桥村以八项治水措施推进区域水质改善、水量提升。护好水质,生态改造拦河堰,新增鱼类洄游通道,保障河道生态结构完整,充分发挥河道自净功能;对3.8公里巡河道路提档升级,有效提升河湖管护质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新建生物漫滤池等截污控污治污设施,减少生活废水污染风险。保好水量,河道清障30余万吨、清淤疏浚2公里,建成生态湿地公园8.4万平方米,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完善灌区灌溉系统,对引水渠及田间渠系疏挖清理、岸坡整治13.2公里,打通水网脉络。

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是孕育优质大米——瓦仓大米的基础。以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好业,瓦仓谷香公司以三板桥村为核心,在洋坪镇投资打造万亩优质稻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步建成粮油仓储基地和院士工作站。瓦仓米产业惠及三板桥村500余户,人年均增收4000元,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增彩、农业增效”。

过去,灌溉水源沮河的水质为3类,田间沟渠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水质较差。不仅如此,远安境内49条河流大多数属于季节性、山区性河流,一到雨期汛期,水涨得又急又快,农田极易受灾。远安以入选全国首批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下大力气治水,对70多公里的河道和近百公里的沟渠,进行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再通过水系连通,让河道、沟渠、小微水体、 湿地之间互联互通,让整个水系像围棋棋盘一样纵横贯通,形成了一张流动的大水网。区域水质、水环境、灌溉条件明显改善,防洪能力大幅提升。

董家村双河堰是一道始建于清朝的拦水堰,治理前,坝体水毁,上下游截断,生态退化。而现在双河堰新建的七级叠瀑景观里,就藏着生态修复的秘密。远安水美乡村项目现场负责人余哲介绍说:“既是水景观,又是鱼类洄游通道,我们专门请教了渔业专家,最终确定鱼道层差在30厘米,鱼可以顺利溯游,枯水的时候,鱼道内也有接近30厘米的水深,保障鱼类生存、鱼类等河道生物上下连动,恢复河道生态结构完整。”

沮河水好鸟先知。改造集防洪、灌溉、生态、旅游、发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堰堤13处,栽植苗木32万株,修复滩涂5万亩,建设生态护岸32.57公里,保护耕地6.39万亩……一系列治理,让沮河水质从三类提升到了二类以上,到远安落脚的鸟类从53种增至165种,中华秋沙鸭等国家珍稀鸟类的数量逐年递增,消失多年的鳜鱼等野生鱼种也重现河道。

水美乡村,润泽民生,福泽千秋。河滩烧烤、水上泛舟、品鉴黄茶……丹霞群山绵绵,鹿溪河水潺潺,近年来,远安旧县镇鹿苑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今年十一假期,这里接待了近3万名游客。水兴旅游,旅游业又极大带动了村里的黄茶产业,农家乐、民宿等行业也风生水起。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告诉记者,在水美乡村建设之前,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5万都难。现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38万。

沮河双河堰已打造成叠瀑景观。

顺“水”行舟,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调整优化沿沮河业态,主打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将流域内10万亩优质大米、10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生态茶园、6万亩精品水果和6个精品景区串连成片,构建“春游园、夏赏荷、秋收米、冬观鸟”的区域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形成了沿沮河优质农业产业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水美乡村建设,撬动了远安乡村振兴的杠杆,以及交通、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40亿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现在,远安旅游年均增收5.5亿元以上,带动核心农产品年均增收近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惠及10.23万人。

乡愁是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滋润着心田,流不尽家乡的思念。在远安乡村里,美丽乡愁,美而不“愁”,居在画中,日子滋润。家乡的变化深深吸引着远方的游子。

海拔700米的嫘祖镇真金村,常年云雾缭绕,放眼望去满眼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村现有茶园4000亩,年产茶叶超50万公斤,产值达1200万元。”柴正雄欣慰地说。

今年44岁的柴正雄,是真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经在外工作了十四年。随着远安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成效日益显著,原来寂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节假日自驾的游客多了,村里的土特产“香”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好了……“梦里老家”的发展步伐坚定了柴正雄回乡的决心。2018年3月,他放弃沿海城市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依靠茶产业增收致富,真金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真金”村。

乡村振兴,“龙凤”归巢。近几年来,远安一大批能人、有志青年返乡“务农”,逐梦家乡,在田野吐露芳华,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江治冲 通讯员朱丽君 史迎利)

责任编辑:乔菁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