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绿色蝶变”让金山村走向振兴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5-26 16:17:22

金山村,位于宜城南营办事处两乳山下。

这是一片红色土地。这里曾是宜东一区第七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这里人少地多。这个村只有四个村民小组,却有22个自然村落,309户,1307人,版图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47亩。

老祖宗给村里留了个好名,希望子子孙孙都生活在金山,衣食无忧,福泽万年。但是,这里百姓很多年守着这片金土地挨饿受穷。

“不怕贼来,就怕客来”,是那些年绝大部分家庭的窘境的真实写照。

人少地多,在传统农耕时代,只能是广种薄收和望天收。2000年11月,在政府工作多年的王家国临危受命,回到金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金山村何去何从,摆在王家国面前。

穷则思变,金山村在结构调整上有了“二次革命”。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大潮中,金山村向流水学习,于2001年开始,号召并指导农民种西瓜。那个时候,全村80%的土地都种上了西瓜。每到西瓜种植季节,房前屋后,坡上坡下,到处都是白色地膜,群众戏称为“白色革命”。

这次“革命”,他们搞了13年。90%的农民盖起了楼房,80%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家家都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大型农用机械拥有率达95%,并有了一定数量的存款。

好景不长。由于长年重茬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导致西瓜产量低、品质差,农民种出的西瓜卖不出去了。同时,农民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毁林、毁堰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

大面积种植西瓜的结果:树木砍光了,山岗变秃了,土壤板结了,堰塘干枯了,天空不蓝了,群众又穷了,干部着急了。农业结构调整步入了山重水尽疑无路的境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话让金山村两委班子眼睛一亮,豁然开朗。革命老区金山村的发展,牵动着市老区促进会和办事处领导的心。他们深入金山村调研,与农民朋友促膝恳谈,形成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思路,致力打造“金山银山花果山,桃园果园幸福园”的现代乡村。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发展路子,党员干部带头调整。2013年开始,他们从枣阳引进了小红桃种植,到2015年,全村小红桃种植达到3000多亩。漫山遍野的桃树,把这个丘陵小村妆点得分外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看桃花、赏红桃,美丽的金山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小桃树引发了土地经营模式改革的大文章。由于农户分散种植不成规模,在种植桃树中,缺技术、缺劳力问题凸显,很多农户对种植的桃树又出现了不愿管、不会管、无力管、无法管。

土地托管应运而生。金山村成立了楚金山农林合作社,合作社由金山集体经济组织、深圳美丽岛信息服务公司、老河口市春雨苗木专业合作社、宜城市群博林果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

土地托管坚持以“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合作共赢”,服务内容涉及农机、农技、农资、劳务等,实行“技术、农资、耕种、管理、采摘、销售”六统一的全程服务。目前,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已对2100亩农户承包地进行了全程托管服务。果园、农作物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推动农户亩均增收2500元,集体托管服务费收入2.4万元。

土地托管服务让金山村林果产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黄桃、黄金梨、优质李子落户金山村,目前,该村已发展优质林果4000多亩,建成国家储备林1000亩。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

让金山名副其实。在乡村振兴中,金山村坚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打造旅游景点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这个村30户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全部脱贫。

“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景”。如今,金山村通往张自忠殉国纪念园的旅游公路早已贯通,村里有了28公里的硬化路面,9公里的刷黑路面,助力金山乡村振兴。

“万亩林果园、花卉观赏园、采摘园摄影基地等景点已打造完成,两乳山古山案、黄家湾休闲岛、金山隧道、财神庙等自然景观正在修复之中。金山村特色游,会给更多人美的享受。”南营办事处党委书记艾小通信心满满地说。

金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中,一跃成为“全省绿色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作者:朱爱民)

责任编辑:向润菡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