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保护“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由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的《宜昌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的公示版5月25日出炉。《宜昌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包括三个层次和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宜昌市域长江232公里流经地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开展市域滨江地区远景空间框架研究。第二个层次是中心城区主要滨江地区,面积约440平方公里,开展中心城区滨江地区风貌提升。第三个层次是主城区滨江地区,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开展“滨江控宽度、南岸控高度、北岸控密度”的管控研究。
规范范围示意图。
构建“一江三美”整体框架
守护“一江碧水”的大美自然景观,建设江城对话、山城相楔、水城互动的山水城和谐共生的营城典范。以“做美滨江”为核心任务,描绘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一江三美”的景观风貌。
上游段(秭归至南津关),塑造“青峰峡江隐小镇”的大美山水风貌。这里是峡江景观,呈现远岭青峰、两崖夹江、小镇隐于山水的景观格局。未来需强化“一江七水、两脉青山”的青峰峡江格局,营造隐于山水的灵动小镇。上游城镇建设要顺应地势设置多重台地,建筑高度向水逐层低落,基准高度以多层为主,标志建筑高度不超过近城山体的1/4。建筑高度要高低错落,形成梯级变化、
中游段(中心城区),塑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江水山城整体风貌。这里有“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秀城气质,南北两岸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韵,需要落实“滨江控宽度、南岸控高度、北岸控密度”的管控要求,展现“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和谐风貌。
下游段(东部未来城-宜都-枝江段),塑造“江阔绿野田园城”的风貌。这里集聚阔江、田园、城镇等要素,滨江两岸满目尽绿,城镇隐现。未来需强化“远山阔野、河湖密布”的自然格局,控制组团规模、管控基准高度、留足生态岸线,探索小组团分散式布局模式。
宜昌全域长江沿线“一江三美”的总体格局意向图。
提升中心城区滨江地区整体风貌
守护江水、山丘等特色资源,构建“一脉三楔,四园多丘”的山水格局。一脉碧江翠影:沿长江而下的大美风景;三条城边绿楔:黄柏河-牛扎坪绿楔、文佛山-龙盘湖-观音山绿楔、纱帽山-善溪冲-顾家店绿楔,管控宽度1-2公里;四个郊野公园:城市中央公园、白云山郊野公园、猇亭绿心、石宝山郊野公园;多座城中山丘:保护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
管控“一半山水一半城”秀美城市气质
宜昌美景。
●滨江控宽度,最少70米宽
管控滨江公共空间宽度。滨江公共空间范围为长江水体(常年水位线)至沿江大道临江一侧道路红线之间的区域。北岸新建地区和点军城区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200米,艾家地区及特殊标志性建筑地区不小于100米。存量地区结合更新改造控宽,葛洲坝片区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70米,猇亭区开展工业岸线整治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100米。
推进滨江三层空间、五大活力提升行动。滨江第一层建设生态江滩,实施江滩显绿,开放9处亲水节点;滨江第二层建设城市阳台,实施江岸公园三道贯通、沿江大道改造和南岸风景道建设工程;滨江第三层更新5个滨江开放街区,提升临江界面公共性。
●南岸控高度,“只见云山不见城”
以“北岸看不到南岸新建建筑”为原则,结合现状山体地形,形成“四区五级”管控。山前地区建筑隐于绿,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当地代表树种栾树高度;山后地区建筑藏于谷;邻山地区建筑高度不超过邻近山体高度的1/3;核心区域优形象,与周边地区形成高度上的梯度变化。
聚焦临江一线山水,做美山景公园绿链。保护翠福山-磨基山-四方山-荆门十二碚等连绵起伏的自然山体风貌,整治违建、开放山景公园,展现南岸滨江地区“碧江翠影”的风景画卷。
●北岸控密度,营造“山水城共融”
居住小区更宜居。原则上新建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18层、55米,居住用地容积率宜在2.0以下。中心区纯住宅地块、安置住房、以及市域快线站周边的住宅高度可适量提高,原则上不得超过80米,容积率不超过2.5。
商业商务街区更有活力。原则上容积率不超过2.5,市区级核心商圈可以适当提高。以“中小尺度、中高密度、高公共空间”为原则,鼓励新开发的商业商务项目采取小街区模式,增加公共空间密度、街道密度等指标,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场所。
城市特色更彰显。聚焦山、水、文化三类要素,加强望山视廊、江边、山边、水边、文化边的特定管控,优化北岸空间形态。
推进四大品质提升工程。完善连山通江的蓝绿网络、建设6个宜居社区、建设五一商圈活力街区、有机更新西坝岛为特色文化街区,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街区、从好街区到好城区的城市建设样板。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闫承敏 通讯员黄月娥、曹开玉 图片均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