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龙船调》是什么?《利川灯歌》是什么?今天,一起跟随谭宗派老师的足迹去探寻利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利川灯歌是什么?
一句话,利川灯歌(又名利川灯调)是过去逢年过节利川玩灯(主要是彩龙船车车灯)时载歌载舞所唱的民歌曲调和表演形式。我国中原玩灯,始于西汉宫廷,唐、宋流传民间。利川灯歌始于何时?根据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川灯歌”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的传承谱系“师父汪安佐,师爷姚泽美,师祖李祖田,祖师清康熙时谭功朝(鼓师)乔国富(演员外号乔么妹)毕凯(画匠)”和鱼木寨向氏墓碑上跳灯扇子舞等浮雕认定,明末清初灯歌已在利川古都亭龙河龙山吐祥(今属奉节)一带流行。迄今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利川灯歌过去与春节习俗紧密相联。清至民国,利川玩灯规模很大。花灯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前八出”一般为牌灯、花钵、财神、天官、灵官、观音等纸糊篾扎的大灯;“后八出”一般为由高跷人物扮演的戏剧故事以及龙灯、狮子、麒麟、白象等用纸糊篾扎的神兽;杂灯主要为人物扮演、载歌载舞的彩龙船车车灯(有时也有扇子舞和竹莲箫儿)。由于这些“杂灯”中的人物化妆、表演已具戏剧雏形,而且杂七杂八,形式多样,队伍又夹杂在“前八出”与“后八出”之间,所以过去人们又称“杂灯”为“跳灯”或“灯夹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灯被取缔,但“后八出”中的龙灯、狮子和“杂灯”中的彩龙船、车车灯、扇子舞、竹莲箫、蚌壳精却得以保存。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演出时间也从年节逐渐扩展到一切喜庆集会和休闲,从一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随时都可进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杨匡民教授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中指出:“灯歌是我国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如土家族)逢年过节举行花灯会或庙会之时,划地为台,载歌载舞的各种表演形式。”如前所述,《利川灯歌》主要是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休闲娱乐时,以彩龙船、车车灯为主,以本乡本土传统优秀民歌为歌唱,划地为台,载歌载舞的民间歌唱表演形式,属“灯歌”范畴。其道具是纸糊篾扎,彩绘而成的“彩龙船”和“车车灯”。彩龙船与荆楚大地、清江下游纪念屈原龙舟竞渡时的龙船相似;车车灯与古代双轮手推彩车相似。其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二锣和马锣为主,早期还有唢呐和竹笛。主要锣鼓“引子”有“楼梯换”“鬼挑担”“耍神引”“荡龙”和“龙摆尾”等。
利川灯歌演唱时,一人扮书生(或武生),蓝衫纶巾,手执折扇(或桡竿),潇洒站立船头(或车头);二人扮丫鬟,燕尾椎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或车侧);一人扮艄公(或媒婆),花鼻驼背,手执桡片(或蒲扇),滑稽地追随船尾(或车尾)。乐队一般由六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或随彩船(车灯)飞旋起舞,或踏歌翩跹进退。歌唱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进行的,唱法一领众合,一般多为幺妹领唱(也有书生或武生领唱的),众人合唱。除开场、收场为祝福、送财外,其主要内容为唱本地风俗、农事和男女情爱。唱词多为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最多。唱词中衬词极为丰富,它们有的对主句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句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特别是一些便于观众参与、撩拨挑逗、妙趣横生的衬词衬句,一问众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为一体,常常把演出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利川灯歌(除鼓师而外)演唱者之间一般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学习、传承主要来源于喜好者的自发和耳闻目染。没有严格的艺术评定标准和组织。人人不是演员,人人又都是演员。群众的喜好就是标准,人人都是作家和评论家。本地人说本地事,歌词浅近、质朴、口语化,连三岁小孩也能听懂。唱本地的调,只唱祥和欢乐,不唱悲哀和愁苦,连七老八十岁的老汉儿、老婆婆也百听不厌。衬词多,衬词美,方言方音,生动巧妙,魅力无限!旱地划龙船是荆楚大地龙舟竞渡的艺术再现。它既是对巴地楚臣屈原的祭祀,也是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和祈祷。唱腔唱词多为本乡本土的传统民歌结合玩灯特点,世代演唱而成,与古代巴人的竹枝、踏歌一脉相承,巴楚文化的巧妙融合,是利川灯歌引人入胜、深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山地推车划船,载歌载舞,巴山楚水,处处不是舞台,处处又都是舞台。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车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内容和形式看似相悖,环境和情节看似极不协调,然而观众和演员却在相互呼应中达到完美统一,幻想和祭祀却在歌舞中达到完美统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却在碰撞融合中达到完美统一。这便是《利川灯歌》的明显艺术特征。
土家族的祖先巴人能歌善舞,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创造是有史可查和令人惊讶的。“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尚书》宋玉对楚王问)。“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华阳国志巴志》)。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祖先巴人的歌声就曾经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楚国首都流行,和楚文化发生过碰撞并赢得观众;他们的歌舞就曾经被用于战争,并赢得辉煌胜利。“属而和者数千人”,这该是一种何等热烈的场面啊!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唐音癸签卷十三》)。这该是一种何等豪迈、壮烈的景象啊!到了唐代,巴人的巴歌大致还有两类在民众中广为流传:一类是竹枝歌(竹枝曲);一类是五句子。大概是因为竹枝歌特别优雅,特别适合诗人吟咏的缘故吧,它后来竟被顾况、白居易、刘禹锡这些鼎鼎大名的诗人所看重,并进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创作,在诗坛上形成一种至今仍在武陵至上海滩一带广为流传的诗歌式样《竹枝词》。《竹枝歌》是群众的、基础的;《竹枝词》是《竹枝歌》的文人化和诗化。《利川灯歌》尚存百余首,其中,众多的歌曲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把今存利川灯歌与唐代之《竹枝歌》进行比较:第一,它们产生和流行的地域相同。“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作《竹枝词》四首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全唐诗三六五》)。刘禹锡作《竹枝词》九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今利川地方古属巴国,三面与重庆之黔江、彭水、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相连。巴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华阳国志巴志》)。汉、唐时期,今利川地方不仅与朐忍、忠州、夔州等地相连,而且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朐忍、忠州、夔州。第二,歌唱者的族属和形式相同。顾况说“巴人夜唱《竹枝》后”,白居易说“蛮儿巴女齐声唱”,“巴童巫女竹枝歌”。刘禹锡说“余来建平(实为夔州),里中儿联袂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者为贤”(《全唐诗卷三六五》)。其歌唱者的族属显然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其形式是夜唱、齐唱、联袂。伴奏乐器是吹短笛和击鼓。其时令是赴节。这与利川今存之灯歌多在年节时齐唱、夜唱,敲锣打鼓,相互竞赛而其歌唱者又多为土家族儿女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第三,歌曲的调式和风格相同或相近。刘禹锡说:“《竹枝歌》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全唐诗卷三六五)。利川今存之灯歌,曲调悠扬宛转,“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级进下行,这与古书上所载《竹枝歌》的旋律,调式和风格极为相符;第四,歌词结构和和声衬词在歌词中的位置相同。胡震亨指出:《竹枝歌》有和声,每句七字,破四字和以“竹枝”,破三字和以“女儿”(唐音癸签卷十三)。今存利川灯歌,如“太阳出来(花花花儿扇)四山黄(红花对牡丹),打把扇子(一把红扇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圆)”;“双手扒着(嗯嗯)妹娃肩(姐哟喂),有句话儿(耶啊耶)不好言(哪啊喂)”等等,除和声衬词不是“竹枝”、“女儿”字样而有所变化外,其结构位置也完全相同。第五,《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据调查,利川今存灯歌不仅其伴奏有“端公引”“鬼挑担”等巫乐,而且有些歌曲至今仍在端公“花园戏”中保存,其传唱载体也与古代相同。上述事例表明,今存利川灯歌的多数歌曲和唐代竹枝歌一脉相承。是古代巴人竹枝歌的活体遗存,是巴楚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综上所述,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利川灯歌已形成以下明显民族文化特征:(1)利川灯歌多数歌曲无论是调式、句式、结构、内容、产生流行区域和歌唱人员族属都与土家族血肉相连,是巴人竹枝歌变化、传承的活体遗存。土语方言,特别是歌中的衬词衬句,不仅诙谐幽默,极具挑逗参与能事,而且其中还遗存着一些巴楚土人的语音词汇。而其主要道具彩龙船则是对楚地祭祀屈原划龙船的艺术创造。其主要人物形象和内容则是对巴山楚地农事活动儿女情爱的描摹和歌唱;因此,《利川灯歌》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民族特征,而且,也具有巴、楚文化交融的特征;(2)《灯调》是川剧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灯”的母体。《利川灯歌》的演员行当,化妆、锣鼓和一些演唱程式,与川剧、巫乐关系密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川剧、巫乐的雏形,而且,也可以看到在发展中川剧、巫乐对利川灯歌的影响,具有巴蜀幼年戏剧的明显特征。(3)长期在春节元宵演出,伴随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只唱祥和,忌讳悲哀的欢乐性特征;(4)在群众中传承、演唱,人人不是演员,人人都是演员;处处不是舞台,又处处都是舞台,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特征。
(二)、歌曲《龙船调》是什么
歌曲《龙船调》是一首世界传唱的利川优秀民歌。它原为《灯歌·种瓜调》,1956年2月经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而成。利川灯歌名称有大名和小名之分,玩彩龙船时所唱歌曲大名统称《龙船调》,玩车车灯时所唱歌曲大名统称《车灯调》,扇子舞时所唱歌曲大名统称《扇子调》,打莲箫儿时所唱歌曲大名统称《莲箫儿调》。利川灯歌演唱时所唱歌曲今百余首,多为本乡本土的传统民歌结合玩灯特点,世代演唱而成。它们的名称或为歌词内容之总结(如种瓜调、十把扇子等),或为内容中一词一句之提取(如筛子关门眼睛多、太阳出来花花花儿扇等),歌曲《龙船调》名称是在收集整理时用灯歌大名《龙船调》替换小名《种瓜调》的结果。
《种瓜调》是一首以明唱农事“种瓜”暗说儿女情爱的传统灯歌,原词共十段:
(正歌)正月是新年(咿哟喂)
瓜子才进园(哟喂)
二月起春风(咿哟喂)
瓜子才定根(哟喂)
三月是清明(咿哟喂)
瓜苗成了林(哟喂)
四月是立夏(咿哟喂)
瓜儿上了架(哟喂)
五月是端阳(咿哟喂)
瓜儿把新尝(哟喂)
六月三伏热(咿哟喂)
瓜儿正吃得(哟喂)
七月秋风凉(咿哟喂)
瓜儿皮色黄(哟喂)
八月中秋节(咿哟喂)
要把瓜儿摘(哟喂)
九月是重阳(咿哟喂)
瓜儿已下场(哟喂)
十月瓜完了(咿哟喂)
瓜种要留到(哟喂)
(副歌)金哪银儿梭
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
抱着恩哪哥
妹儿那要过河啊
哪个来推我嘛
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啰
妹娃儿你坐稳船哪
喂呀咗喂呀咗
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1956年2月经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收集整理后,曲调、衬词和副歌不变,但主体歌词却由原来的十段改成“正月是新年,妹娃儿去拜年;三月是清明,妹娃儿去探亲”这样两段,并在最后省去道具和锣鼓,以《龙船调》为名、一领众合或二人对唱的形式搬上舞台。1957年3月,汪营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演唱《龙船调》,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收集整理完成后,省内歌唱家王玉珍刘家宜曾多次演唱,武汉群众艺术馆曾录制《龙船调》唱片在广播电台播放。1962年5月,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成唱片发行。1979年收入《中国民歌集》。1988年12月,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龙船调》多次登陆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多次由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孟鸽、张也、汤灿、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不断演唱,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它的魅力和影响;甚至在我国第二颗载人飞船上天时还把它带上太空。2004年,当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唱这曲优美的灯歌《龙船调》时,竟把整台演出推向高潮,在世界乐坛引起极大轰动。悠悠一曲《龙船调》,像山花一样灿烂,山泉一样清纯,演唱出土家儿女的勤劳和智慧;甜甜一曲《龙船调》,像山鸟一样浪漫,山风一样轻盈,演唱出巴楚儿女的情爱和幸福。一首优美的歌曲好像是一只羽毛绚丽、歌喉宛转、展翅翱翔的神鸟。歌词是它的主题,曲调是它的翅膀,歌手是它的喉舌,而和谐的政治环境则是任随这只神鸟遨游九天的无限空间。《龙船调》正是这样的一只神鸟。它之所以能够唱遍全国,唱响世界,唱上太空,除开它有优秀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和一流的歌手外,更重要的是它遇逢一个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拥有一个任其自由翱翔的广阔空间。
(三)图书《利川灯歌》
《利川灯歌》,全书由“利川灯歌申遗文本”“传统灯歌选录”“传统薅草锣鼓乐曲选录”“相关人物介绍”“相关文章集录”五部分组成。除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川灯歌》申报文本、传统灯歌歌曲33首(附磁带)及彩龙船进出场锣鼓引子、利川田歌《薅草锣鼓》锣鼓经及歌曲14首(附磁带)外,还收录有关文章7篇。
申遗是20世纪初期我州文化的一件大事。第一次申报时,全州除宣恩县有一项申报未被审批通过公布外,其他7县(市)无一县(市)申报。第二次申报是在州委书记汤涛的直接指挥下进行完成的。2006年8月1日利川市文体局任命我为《龙船调》申报组组长,因为《龙船调》只是一首已经传唱世界的优秀民歌,并未濒危,与申遗标准不符,所以,在申报文本还未动笔时,便被省申遗领导小组否定,于是我们改申报项目为《利川灯歌》。从2006年8月1日至2011年5月23日,经过近五年的两次申报,《利川灯歌》终于名列传统音乐之二,登上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书由谭宗派主编朱群英副主编,199千字,2016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定价108元。它既是我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果的真实记录。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谭宗派)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