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音夫妻演奏家致力古瑟复原研究 失传千年的“琴瑟和鸣”重新鸣响
湖北日报 2023-05-12 17:10:38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之好在《诗经》里多有提到。

“琴瑟和鸣”有多和美?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著名琴家、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并结合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古瑟,深入了解其背后故事。

战国早期素漆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素漆十弦琴,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琴身与活动底板组成,琴身中空为音箱,据两端弦孔和栓弦柱推测,为十弦琴。同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彩漆瑟,通体髹漆,瑟尾彩雕饕餮纹、龙纹、蛇纹,面板边沿绘有菱形纹饰、云纹、龙纹、凤鸟纹,侧板绘有振翅飞翔的凤鸟和变形云纹。

曾侯乙墓出土彩漆瑟(局部)

这两件文物均出土于曾侯乙墓东室,同时出土的还有笙、鼓等,这些乐器为周代房中乐组合。专家称,周代后妃在寝宫中为王侯演奏的房中乐,以管、弦为主,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王、贤妃的德行,劝谏国君勤政爱民,祈求国泰民安。

战国早期彩漆瑟(湖北省博物馆藏)

相传到了唐代,古瑟的调弦及演奏方法失传,唐代诗人张籍曾叹道:“古瑟在匣谁复识?”瑟的失传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件大憾事。

丁承运对古文献及出土文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曾侯乙墓出土古琴、古瑟,就是其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历时20余年开展古瑟复原研究,他考证出古瑟定弦是相差半音的两组五声音阶,可进行较广泛的旋宫转调。

在此基础上,丁承运与身为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的妻子傅丽娜着手研究古瑟的演奏法、发掘古曲,并逐步与古琴演奏相和,使今人得以聆听上古“琴瑟和鸣”的遗韵。两人在国内外同台演出上百场,合奏曲目有《神人畅》《阳关三叠》《渔樵问答》《关山月》等多首。

在去年播出的央视纪录片《国乐的侧脸》第2集《和鸣》中,两人再度同台演奏。丁承运的琴风苍古遒逸、气象高远,傅丽娜的古瑟弹奏贞静柔美,指尖传情。二人琴瑟和鸣,浑然天成。

丁承运、傅丽娜奏响“琴瑟和鸣”

丁承运说,“琴瑟和合有多和美,在《诗经》上有那么多描写,我们很想重现那个场景,目前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他还称,上古传说中,瑟是琴最近的伴侣,与琴能够相和无间,一个属于阳性的声音,一个属于阴柔的。“中国过去讲八音之乐,首先是音色的配置,琴瑟和鸣刚好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理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刘佳欣)

责任编辑:汪子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