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嘉鱼县官桥镇依山傍水,四通八达。武深高速、京珠连接线、G351贯穿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该镇北邻嘉鱼县经济开发区与县城融为一体,东畔西凉湖与咸安区相望,南距赤壁高铁站仅15分钟车程,西有蜜泉湖与三湖连江山水相依。镇版图面积173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新材料特色小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旅游名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文明乡镇。
近年来,官桥镇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以及咸宁市打造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等机遇,主动融入嘉鱼县城中心,坚持产业、生态东西向发展,按照“1234”发展思路,推进产城一体,打造文旅康养名镇:扮亮官桥八组这张名片;走好城东新区融入县城、舒桥区域聚力转型“两条路径”;实现城东新区建设、舒桥片区发展、工业园区企业盘活“三个突破”;做好服务工业园区、服务大学城、服务康养小镇、服务乡村振兴“四个服务”。
官桥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产业现状,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油茶、水产、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以田野乡村公园创建4A级景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打响生态观光、康养旅游、休闲娱乐等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开展创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果丰硕。2022年,官桥镇荣获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位显著的乡镇荣誉称号。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打响康养文旅知名品牌
拓展现代特色农业挖掘官桥镇三湖之地自然资源和高速贯通全境的交通优势,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近湖岸基地养殖、鱼稻、虾稻等种养新模式,拓展油茶、茶叶、苗木、花卉等特色产品种植规模。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创建优质品牌,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重点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品牌创建保障机制,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美誉度,力创建全国优质农产品品牌2以上。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化生产,重点打造油茶、茶叶、水产品等省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作用,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团队。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3至5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升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1至2个农业科技园区,聚集创新资源,搭建产业技术集成和成果展示转化平台,建设5至7个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转化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突出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后链条延伸,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无缝衔接,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引导农业企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推动特色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新经济增长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顺应“互联网+”趋势,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绿色食品、中药材、优质水产基地,发展油茶、茶叶精加工,中药材加工,文创产品开发,以三产融合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劳务合作、联合发展等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打造高新产业集群落实创建国家级新材料小镇工作,培育以田野集团、欧维姆缆索、元拓铝合金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企业,谋划建设补链项目,有效衔接冶金及新材料产业。积极对接武汉车谷、光谷等制造业高地的产业外溢需求,谋求产业分工协作,对接产业转移,重点围绕新材料、汽车电子、零配件加工等领域,大力扶持“隐形冠军”企业,打造区域性战略型新兴产业集群。
抢抓国家推进“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奖励政策和人才扶持政策,鼓励园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武汉市产业转移契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挖掘武汉东湖学院等高校回流带来的人才潜力,打造环高校创业圈,培育科技创新氛围,推动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增长新动能。
擦亮康养文旅品牌整合全镇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转化蜜泉湖、西凉湖以及三湖连江水库等生态优势资源;结合武汉市南部地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园的契机,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创新发展“康养+旅游”新模式。加强项目支撑,重点推进田野乡村公园、恋江湖文化生态旅游区等7个重大项目。创新“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康养文旅小镇,建设武汉城市圈康养文旅产业增长极。
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官桥八组,以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为核心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带,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产业格局,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项目,以旅游营销的手段创品牌,以旅游服务的要求优环境,以全域旅游提质,丰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内容。
深化城乡协同发展
创立乡村振兴官桥模式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康养文旅和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实施全域景区化改造工程,推动旅游标识、旅游景观、旅游要素等融入小区改造、道路建设、街头绿化等各个方面,将特色小镇建设、村湾改造等4A级景区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产城融合与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以武深高速嘉鱼东、嘉鱼南收费口为中心的商品集散中心区和以官桥集镇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区。完善商品集散中心区汽车充电站、停车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绿色生态农产品产销一条街,重点引入油茶加工、红薯加工、茶叶加工等企业,实现城镇建设与商贸发展融合推进。依托嘉鱼东大学城,着力建设文化教育基地;完善居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客运站、农村迁移人口居住区、标准化卫生院、商铺等配套设施,推进城镇同步建设,丰富城乡建设品质内涵。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实施乡村振兴幸福路宜居长廊、美丽乡村绿化、乡村亮化工程、进村主干道刷黑、美丽乡村路、“空心村”治理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改变乡村面貌,奠定休闲旅游基础。
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解决灌溉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配套问题以及农田平整、田间道路修复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利用率。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切实用好远教站点、农家书屋、技术下乡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教力度,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落实“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要求,完善绿化、电网等基础建设。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小镇,打造生态产业型美丽乡镇。
以“乡村振兴”建设为统领,积极推进特色乡镇、特色村庄等规划,进一步加强土地使用管理,对违法用地将重拳出击,发现一起,立案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让政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完善城乡配套设施推动城东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改善中心镇区城市面貌,加快推进舒桥社区、朱砂社区等综合改造工作,全面升级中心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实施舒桥梅山至高铁、五龙片区、朱砂片区、米埠片区等地区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品质,新建蜜泉湖南路,加快西凉湖旅游公路建设,完善镇区与中心城区、高铁岭镇及各村组之间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实施道路亮化、绿化工程,开展二乔大道和舒陆旅游扶贫大道景观化改造工作,改善公共交通条件。
完善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休闲游憩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嘉鱼东游客集散中心、朱砂乡村振兴示范带、舒桥社区改造提升工程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加速5G网络覆盖,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2025年实现5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各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建成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镇。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宜居新官桥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建立镇、村、社区多级联动环保工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完善环境事故突发应急体系。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深入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环保纠纷等突出问题。
加强镇级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重点企业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立多层次污染源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全面数字化、智慧化的环境监管体系。
完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运营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工作。创新落实污染防治项目运营管理经费,逐步形成可持续经费来源与投入机制。公共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兜底。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政府、企业、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基本常识,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全民参与度。
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治理项目,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加强垃圾中转收运站建设,提高镇区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力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不断提高于。深入推进工地扬尘治理工作,继续保持空气高优良率。加快推进蜜泉湖生态修复、蜀湖湿地带、丁家曾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项目。
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官桥工业园区“环保管家”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责任监管,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机制。实现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参与感,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支持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应用高产出、低排放的新生产工艺,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深化文化保障协同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改善文化教育环境 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大中心村落文化场所建设,培育人文气息,加强文体设施、阅览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5年,各村体育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等进一步完善。
加大教育配套建设力度,加强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发展。推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权益和待遇保障等措施,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官桥向优质教育发展。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卫生设施布局,保障科学、规范、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突出。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定期举行传染病应急处置演练,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反应迅速、作风过硬的卫生应急队伍提供实践经验,确保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开展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知识、服务政策、服务成果的宣传力度和密度,提高市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度,营造公共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健全治理救助体系抓实联村工作制,推动乡镇力量下沉,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健全网格化管理,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让民生更有温度,让群众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安全感。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推动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信访工作“三无”创建活动。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做实镇域警务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整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整治外流人员非法贩运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三大歼灭战”,建设更高质量平安官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官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励精图治、砥砺前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官桥而努力奋斗。
推行“121+N”治理体系
助力服务乡村振兴
官桥镇自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以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121+N”治理新模式。自治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上下脱节,人事分离局面,促进治理向村级、村湾、家庭下沉,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让治理更接地气,做事的人也更有底气。目前,全镇13个共同缔造示范点均按照“121+N”治理模式,分别成立了村湾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村湾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各类自治组织,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聚民心
坚持党建引领,聚力共同缔造,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村湾夜话凝聚共识 在村湾党支部的引领下,组织村民定期开展村湾夜话,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动员村民参与村湾建设全过程。
“笑脸墙”搭起连心桥 港南村李春湾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如何动员在外年轻人参与村湾建设,值得思考。李春湾村口有一面“笑脸墙”,墙上照片有的是村湾党支部现场为老人拍照,有的找村民多方收集。收集笑脸的过程也是汇聚民心的过程,一张张笑脸摆在一起,拼出大家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憧憬。
“家风馆”画好同心圆 如何动员村民参与共同缔造,村民利益联结点在哪,每个村湾都不同。朱砂村大屋梁村民以梁姓为主,“梁”是村民的同心圆,村湾党支部组织起村民捐款捐物,成立了梁氏家风馆,围绕这个同心圆,传承梁氏家风家训,培育文明新风,共同缔造淳朴民风。
广纳乡贤聚民力
该镇充分发挥在外乡贤的作用,千方百计动员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村湾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组建商会,凝聚力量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来,官桥镇主要领导赴东莞拜访官桥籍企业家,成立广东省湖北嘉鱼商会官桥分会,动员在外乡贤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商会成立以来,筹资5万元,帮扶家乡贫困儿童。
发动乡贤,抛砖引玉 港南村李春湾在外乡贤比较多,在共同缔造过程中,在广东开公司的李兴发加入了李春湾乡贤理事会,得知村湾要成立党支部、村湾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李兴发主动提出将一楼两间房留给父母住,其他的免费提供给村里,作为活动阵地和爱心超市。
多方筹资,共建村湾 出资村湾池塘要清淤、路边沟渠要改造、村口广场要建设这些是村民讨论急需要做的事,资金怎么来,港南村李春湾在外乡贤主动担当,捐资20余万元,用于村湾建设。
志愿服务解民忧
针对共同缔造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该镇积极动员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主动参与,长期坚持 从深圳回来的李拥军,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看到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李春湾变化比较大,自己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从去年9月起,每月2日,他定期回到村湾,为老人们免费理发,这一天,也成为了李春湾的“义剪日”。
创新方式,实现共赢 朱砂村大屋环保小卫士每季度参加每家每户的环境评比,用最朴素的评价标准为每家每户打分贴星,自家孩子当评委,既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激发了村民共同缔造美好环境的热情。
热心服务,为民纾困 朱砂村丰盛庄任某被确诊为肿瘤疾病,一度进入医院ICU进行救治,一趟费用下来,花费近20万元,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志愿者李如意得知情况后,找到任某询问相关情况,想办法对接各类扶持、救助项目,为病人家庭募到数万元的救助款,及时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共同缔造美丽村湾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官桥镇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共同缔造美丽村湾。该镇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官桥,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 协同开展志愿服务
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由120余名红色先锋志愿者带头作用,整合银龄资源,坚持“支部+社团”双孵化、畅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积极开展“最美庭院”、“环境卫生光荣榜”、“卫生习惯教育”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志愿队伍多次组织党员、村民对村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挽起袖子拿着扫帚、垃圾袋等工具,认真清理路边的废弃物。同时,志愿者还入户派发宣传资料,倡导村民一起来维护乡村环境卫生。参加活动的小志愿者还通过绘画等方式,呼吁大家共同爱护环境卫生。
截止目前,活动参与人次达500余人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文靠大家”倡导。
坚持共同缔造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通过建立村湾“121+N”治理架构,共同构建互联互动、互融互通的人居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共治、共管、共护、共爱、共享的新模式,促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的形成。
在镇党委领导下,由村湾党支部牵头,群众自发参与村湾治理工作,通过投票选举形成以“村湾理事会”,进一步加强群众村湾自治的参与感。为实现村湾自治长效和良性发展,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和帮助下,在村湾建设规划发展中,小组责任人分别负责不同工作项目,开展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集中治理、新建停车场、修建小广场等,通过一系列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举措。
同时,通过村湾夜话、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共商共议,征求群众意见,共同解决难题。订立村规民约、制定五项制度,组织群众定期开展评比、评选,健全长效共管机制,达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的。
坚持效果共评 提升村民满意度
积极挖掘乡风文化,与德治乡村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乡村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以家风促村风、以村风促民风、以民风促和谐”的效果,有效促进善治乡村建设。让村民从认可到参与,从被动改主动,推进村湾治理机制长效化,让村民真正感受村湾变化,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将村民“答应不答应、认同不认同、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建立健全美好家园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奖补办法,做到“建设效果好不好、群众评议说了算”。
朱砂村大屋梁开展卫生评比试点工作,组织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环保小卫士”,每个季度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为农户打分评星,该工作被人民网报道。港南村通过党员定岗联户、举办“最美”系列评选、召开乡贤联席会、绘制“村湾笑脸墙”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民生温度,形成“村湾事项人人议,村湾环境人人管”模式,全面提升村民满意度。(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俊东 通讯员徐阳 周泽宇)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