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古法酿造酱油是大富水流域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以应城黄滩酱油技艺最为典型。据《光绪应城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滩市兴,开园造酱。乾隆间,有晒酿酱油上贡。”
因酿酱技艺耗时长、过程繁复,很多人不愿坚持古法酿造酱油,古法技艺传承面临一定危机。为重新擦亮黄滩酱油这块“金字招牌”,2006年,应城市恒茂食品有限公司收购黄滩酱油,走出一条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只为留住百年老味道。
4月12日上午
沿着林中公路
进入应城有名店生态林场腹地
忽见眼前开阔
一座古色建筑映入眼帘
“恒茂酱园”几个字苍劲有力
藏在生态林场中的恒茂酱园
酱园晒场里
3000多口戴着斗笠的酱缸
露天密布
沐浴着春日的阳光
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细看发现,每口酱缸上都贴有年份标签。“酱缸要放在室外日晒夜露长达三到五年的时间,酱油呈现出浓郁的棕红色方为上品。”应城市恒茂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滩酱油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李佳剑解释说。
在酱园晒场的一个角落,有200多个酱缸与众不同,这些酱缸稍小,釉色温润。李佳剑告诉记者,这些可是酱园的“老古董”,相传从清朝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古法酱油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黄滩酱油以古法为技,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从选豆浸泡,蒸豆拌曲,入缸发酵到日晒夜露、成熟提油、晒露浓缩、沉淀灭菌,要历经多道工序,每一步都独具“酱心”。
揭开其中一个斗笠
只见缸面结了一层“冰”
“这种酱油俗称冰油,是酱油中的上品。”李佳剑道出其中奥秘:酱油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夜露,高度浓缩以后,里面的盐分析出,结出“冰”块,一般至少晒晾5年以上才能够结“冰”。
拨开“冰”块,用木勺轻轻搅动酱油,再舀起一勺缓缓倾泻而下,只见色泽红亮,酱香萦绕,勾得人口舌生津。
“黄滩酱油的原材料只有黄豆、面粉、食盐和水,没有任何添加剂,全靠时间和手艺,故而酱香醇厚,风味独特,富含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契合当下人们的健康理念。”在李佳剑看来,黄滩酱油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时间的礼物”。
从一颗颗小小的黄豆
到餐桌上一滴滴酱油
历经10多道工艺
3-5年的日晒夜露
方能够将百年“老味道”
凝聚在小小的方瓶之中
“条件艰苦的年代,各县都有酱油厂,应城一带家家户户自酿酱油,一碗酱油拌饭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味,藏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提起往事,李佳剑深有感触,正是这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令他结缘黄滩酱油的传承。
近五百年历史,黄滩酱油的命运几经跌宕,依然承续,是为传奇。但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酱油发展迅猛,传统酱油市场空间逐渐被挤占,黄滩酱油也面临生存困难局面。
一是在李佳剑的积极申报下,黄滩酱油制作工艺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为了保证酱油品质,李佳剑将黄滩酱油的厂房搬出了热闹的集镇,藏进了生态环境更好的有名店生态林场。
“作为省内唯一的古法酱油生产企业,我们致力于打造古法酱油知名品牌和地标名片。”李佳剑介绍,他正在带领团队充分挖掘黄滩酱油的历史文化,讲好黄滩酱油的故事。
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布局力度和速度,目前已在深圳、武汉、孝感、应城等城市开设了品牌店,下一步将加快向全国各大城市辐射的步伐。另外还将借助新媒体矩阵和电商团队,做到线上线下齐发力。
“我们还将依托现有产业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优势产业链,壮大实力产业。”李佳剑介绍,目前公司共研制了15个产品类别,每年酱油产能1000吨、豆瓣酱产能2000吨、酱香五花肉及酱制品产能3000吨,全部达产可实现工业产值上亿元。
恒茂公司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建立了黄豆生产基地,带动农民种植黄豆2000亩,并将打造生猪养殖、生态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三个产业链。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企业做优做强,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只要坚守酱心,精工品质,
黄滩酱油这张古老的金字招牌
必将再次熠熠生辉。”
李佳剑满脸自信
来源:孝感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