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来凤:非遗进校薪火相传 传承文化滋润童心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4-06 15:28:2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汤煜东 杨彬)学校教育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涵,创新教育载体和方式,提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质量,来凤县文化和旅游局走进百福司民族小学,将“来凤县第一批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的牌匾授予该校。

“我们学校,是一所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学,校园里的文化墙,宣传栏,教室走廊,学生的活动,处处彰显着土家民族特色,尤以摆手舞和土家语教学最有影响力(土家语)。”

随着该校学生特色土家语的介绍,走进百福司镇民族小学,正好碰上了该校的特色课间操——9式摆手舞,操场上摆着7组锣鼓,伴随着操场中央鼓手们激昂的鼓点声,单摆、双摆、回旋摆等一系列动作,学生们热情澎湃,身体在鼓声的节奏中欢快地来回摆动。

在百福司民族小学的课堂,土家语研究者储永明老师正在向同学们倾情教授土家语毕兹煞版的生日快乐歌,学生们也同储永明老师热情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据了解,土家语在酉水流域的来凤县及湖南湘西、重庆酉阳一带曾被广泛用作口语,鲜有文字。自1989年,依山傍水的百福司镇民族小学被命名以来,学校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土家族语言教学研究”,并将《土家族语言》排上课程表,由储永明在1990年正式执教该课程,做到每个年级每周上一节土家语课,至今已教授33年。

百福司镇民族小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学校,1200余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就占了70%。作为湖北省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之一,近年来,该校不断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把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课间操、体育活动等形式传授给孩子,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强健了体魄。随着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族知识等走进校园,在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目前,我县已形成由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人、州级7人、县级45人等构成的4级摆手舞传承人体系。全县196个村(社区),每一个村(社区)都至少有1名摆手舞文化工作者,而我县在校园里开展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正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责任编辑:陈静如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