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3月22日,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法国揭幕。
赛场外,中国代表团举办的“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手工作品展吸引了各方关注。
黄鹤楼、虎头鞋、坤包、丝巾……色彩明艳、富丽饱满的汉绣作品,掀起了一股浓浓的“荆楚风”。
为什么这项荆楚非遗能够“出圈”海外,大放异彩?3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武汉市楚凤慧锦绣轩商贸有限公司(“楚凤汉绣”),探寻汉绣背后的故事。
一根绣针带动20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创业
穿针引线,巧织经纬、针上流韵……十余名“绣娘”们围坐在刺绣架旁,于丝缕之间,一针一线勾勒着长达十余米《千里江山图》刺绣长卷。
这些人中,有肢体残疾人士、听障人士,还有视障人士,但都装扮精致、神采奕奕,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丝线。此次送展的作品,都出自她们的巧手。
湖北省汉绣协会会长、武汉楚凤慧锦绣轩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慧介绍,汉绣是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楚绣为基础,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等40多种针法,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此次成功入选,正是得益于其浓郁、瑰丽的楚文化特色风貌。
“汉绣非常适合残疾朋友学习,不仅可以增收致富,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点燃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陈慧介绍,楚凤汉绣创立于2013年,通过“公司+基地+社区”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下岗职工就业。
目前,公司共安置了18位残疾人,年培训残疾人120人次,累计带动2000余名残疾朋友就业创业。
残疾“绣娘”巧手绣出人生灿烂繁花
作为本次展览中最为亮眼的展品之一,黄鹤楼刺绣以其高雅亮丽、精细绣工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不少当地观众的眼球。
很难想象,它出自于一位63岁的肢体残疾人之手。
“这幅作品以汉绣特色针法——‘盘金’为主,用简洁的勾线方式,刻画出白云、黄鹤以及黄鹤楼的经典形象。整体构图呈现一个圆形,包含‘聚合、圆融’之意。同时,金丝和宝蓝色的颜色搭配高雅亮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贾淑霞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拿手作品。
贾淑霞
贾淑霞是楚凤汉绣最早的一批学员,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终身残疾,只能做一些缝纫的工作。
36岁时,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贾淑霞下岗了,靠着跑“麻木”维持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社区看到陈慧带着“绣娘”们刺绣,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这项传统工艺。
向来风风火火的她,坐下来一学就是三个月。虽然因为腿脚不便,每天要走近一小时,但她从不喊累。
刚开始时,贾淑霞总是落后于年轻学员,还没少为此哭鼻子。于是,她总是课后找老师“开小灶”,恶补汉绣技巧。
经过刻苦的练习,贾淑霞绣的黄鹤楼颇具个人风格,得到大家的一致表扬,销量也越来越好。如今,她每月的收入都能增加好几千元。
“以前我几乎每天待在家里,感谢汉绣,让我走出封闭的大门,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如今的她,总是把开朗的笑容挂在脸上,经常穿着自己刺绣的披肩、旗袍和“残友”们一起旅游、参加展览活动。
“做自己的光 也带给别人光”
同样通过汉绣改变人生,书写精彩的还有今年60岁的陈运芳。
10年前,下岗后的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这里。
虽然左眼几乎失明,但陈运芳却靠着一只眼完成了多个精美的刺绣抱枕,每月都能有近4000元的收入。
“汉绣是我最美好的‘事业’,让我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传递美好。”刺绣过程中,她总是将朴实美好的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寄托其中。龙凤是陈运芳最喜欢的元素,“楚人崇拜凤,将凤作为重要图腾,饱含着祥瑞的寓意。”她希望,能够通过手中的针线,让美好的心愿在指尖流转、传递。
如今,技艺熟练的她摇身一变为老师,专门指导新人学习刺绣。“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残疾人在就业中找到自信和尊严。”她坚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曹雯 通讯员李娟 白丽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