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边有一座清咸丰时期修建的古塔,名宜影塔。星期日闲来无事,我决定独自步行到团堡去一睹它的风采。
宜影塔
从利川城出发,徒步318国道,掠过野猫水波光粼粼的水面,群山环绕,其东一面,豁然开朗,绿树相合,青山互斜。一面翠绿如镜般的水面呈现在我的面前,水面倒影映着蓝天白云,颇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味道,宜影塔便矗立在这里。
宜影塔为楼阁式砖塔,建成于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清和月,系当地绅士谢焕亭等人捐资修建。塔为六角形,高8米余,基宽2.7米七层,逐层收减高度,砖砌檐角,原自然损坏的塔顶现已修复。第一层高2米,中空1.5米,其外雕刻花草纹饰。第二层六面嵌六块碑碣,铭刻诗句,塔序,以及修建年代和首士工匠姓名。每一层每一面都开有小门,两旁有画,十分有趣!
迎朝霞,送素月,倒影若鞭
以前,常听人说,塔为和尚墓冡,不知这座塔是哪位僧人的辞世之地,他生前又有怎样的故事!站在塔下,仰望高塔,高塔映入蓝天白云之中,同时,塔身又倒影在水面,天上风云变幻,水中倒影浮动,真是美妙!站在水边,清风拂过,水波层层,阳光如金鳞般碎洒在水面之上,美不胜收!
宝塔门联:“长天一色高捧日;五更沧海倒凌霄。”塔序:“野猫水一带,岗峦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东一面。望气者曰:不塞其隘,则内外之地脉不束,爰建塔以实之。塔临水浔,倒影其中,若投鞭然。送夕阳,迎素月,影达彼岸,则流可断,气赖以束。名宜影,益重在影而塔之高下勿计也。夫扶舆磅礴之气,束之则聚,聚之则凝,凝之则葱懋骧腾灵秀钟焉。而后行见一乡之中,民气和,年谷登,人文蔚起,永奠攸居于无暨也。又岂同荆南之息壤,域西之浮屠,徒为镇横流作公德云尔哉!”
读过上述文字,才使我想起文献关于佛塔的一些记载和家父关于利川三塔的一些说法。佛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起源于印度窣堵坡,一种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的佛教建筑。古印度的塔外形呈半球状,后在东南亚的多呈菱形。我国的塔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重檐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多种。利川现存三塔,南坪凌云塔为重檐楼阁式石塔,团堡宜影塔、培风塔为重檐楼阁式砖石塔。它们都不是佛塔,而是根据道家风水地理理论建成的风水塔或文风塔。它们的形式是佛塔在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土家族集居区内的一种变化和发展。“独缺其东一面”“爰建塔以实之。”此地虽属天造,久赖人力以培之。若髫文笔擎世界,藉白石以成台,干青云而直上,则人文将蔚起矣。宜影塔建塔的目的是为藏风闭气,培植文风。
水边画廊
宜影塔建在野猫水边,“塔临水浔,倒影其中,若投鞭染。送夕阳,迎素月,影达彼岸。”“名宜影,益重在影而塔之高下勿计也。”这种把人工建筑和日月山水融为一体,静中有动,以动显静,动静结合,利用水面建筑倒影以产生美感和艺术效果的建筑理念和审美方式是土家工匠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美学的一大贡献,十分巧妙、珍贵。而今,宜影塔周边的建筑已十分现代,而宜影塔无论日月升沉,岁月更替,却始终保持着低调与深沉,仿佛一支根脉,永远坚持着它那古色古香的追求!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谭立地 )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