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赵明 王茹
“感谢黄冈农行浠水支行给我发放了120万元的‘乡村振兴贷’,解了燃眉之急,让像我这样的返乡新农人有了扩大发展的信心与希望。”3月26日,浠水县长福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新星高兴地说。
2009年,潘新星去往英国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留学,随后获得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并留校担任研究员。2019年疫情初发,时值春耕,工人们被疫情阻隔在家里不能出门,潘新星的父亲便自己开着农用车运送肥料到田里,却遭遇道路塌方不幸离世,留下了苦心经营近20年的水稻专业合作社。
一边是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一边是英国名校研究员,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摆在了潘新星面前。
“我父亲十三岁时为了养家辍学,他文化不高但十分勤劳,在农田摸爬滚打了40年,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离世前不久他还开玩笑说,要是哪天能把我学到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知识用在种地上就好了!我觉得我继承他的遗志,是对他尽孝的最后一个机会。”面对家人的强烈反对和英国上司的极力挽留,他还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事业。
“湖北省平原地区占比才20%,80%都是丘陵、岗地和山地,如果把这个丘陵地区适合种植的田地的潜力通过科学的手段把它种好、种满、种足,那它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回乡后,潘新星在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决定向智慧农场这一方向进行创业。
智慧农场需要购买农业科技设备,潘新星计划引进一批抛秧机,这种机器能把处理好的秧苗快速抛向3米高空,再垂直落到田里,和传统插秧相比,能减轻劳动强度,产量也能提升20%。但较大的资金缺口却让他犯了难,
这时,浠水农行工作人员在当地支持“能人回乡”活动中了解到他的情况,主动上门走访了解资金需求,并为他发放了120万元“乡村振兴贷”,为他的“智慧农业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资金有了保障,潘新星更加孜孜不倦、放心大胆地研究新技术、探索新路子。这位年轻的董事长用“知识”改变农业,研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给每块农田标记专属ID,记录水稻每个生长周期所需的肥水、温湿度等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确定了耕种、收稻、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标准。
又是一年春耕时,合作社正忙碌建造浠水县首家“多功能智慧育秧工厂”,“马上就要早稻育秧了,智慧工厂能够实现智能化控温、控水、控肥,让秧苗光照和温、湿度均匀,往后早稻育秧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潘新星介绍道。
“感谢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感谢农行的惠农政策,支持我们一步步在智慧农业的路上走下去。我希望自己能在农业富强的路上做出贡献。”潘新星眼里闪着自信坚定的光芒。
助海归游子圆梦乡村是黄冈农行浠水支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2月末,浠水支行共发放“乡村振兴贷”5亿元,向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授信并放款8000万元,服务当地农户2724户,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上有力展现了农行作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