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宣恩,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北纬30°黄金分割线穿境而过,分布有土家族、侗族、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宣恩薅草锣鼓”“宣恩三棒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彭家寨、庆阳凉亭古街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茅坡营村有湖北省唯一保留完整的苗语和苗俗文化。
(合拢宴 宋文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宣恩各族儿女踔厉奋发、攻坚克难、上下同心、砥砺奋进,不断取得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273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到处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处处绘就着民族团结的新画卷。
打造宣教阵地 系紧民族团结“纽带”
“在这里看到了恩施州近40年的发展变化,感受到灿烂文化,非常震撼。”近日,位于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的民俗文化展示馆迎来一群“小”客人,来自宣恩博雅实验学校的小学生们通过驻足观摩、体验尝试等方式,感受宣恩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展示馆布展面积约150平方米,采用图文并茂的展版、仿真式的人物造型、描绘地方生产生活的写实绘画、浓缩版的民族传统建筑模型、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藏品等,向游客展示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享的符号和形象,以此来增强游客的民族认同感。
(土家拦门酒 符继辉摄)
近年来,宣恩突出“文旅+非遗+民族团结”的宣教模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倾力打造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匠馆等十多家宣教基地,同时,通过在宣教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通过宣教基地的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前来参观了解传统工艺文化,从而实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恩施州建州四十周年做好氛围营造工作。”宣恩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童年介绍。
夯实发展基础 共谱民族团结“乐章”
春风送暖 ,大地苏醒!今年是恩施州建州40周年,贡乡大地处处洋溢着喜迎建州40年的热烈氛围,项目建设鏖战正酣,各行各业捷报频传。
“我们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争取在建州40周年前完成设备调试,进入试生产。”在一正药业(华中中药材总部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工人加快推进模板、排架拆除等工作。
(草把龙 熊宜超摄)
湖北一正药业总部基地项目是宣恩县委、县政府决策实施的州级重点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被省委确定为“银种子”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160亩,总投资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应税收达10亿元以上,将为宣恩的中医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自开工以来,施工方紧盯时间节点,克服天气、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加快推进项目完工。
“新院区建成后,设备更先进,交通更便利。”宣恩县人民医院搬迁项目也在紧张施工中,新院区的建成,将有效完善该县医疗机构设置,进一步发挥卫生资源综合效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宣恩以建州40周年为契机,在全县深入开展比招商、抓项目、强产业、争政策(项目、资金)、促进位活动,推动工业、基建、民生等十大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目前所有项目均如期完成时序建设任务,正在实现以“项目红”增色“节庆红”。
坚持民生优先 铸牢民族团结“基石”
时光如水,换来人间繁华。宣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尽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黄金梨就像摇钱树,帮助我们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在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黄金梨采摘节上,该村梨农叶飞兴奋地说。
近年来,宣恩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绿色、有机、富硒”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南茶北果高山药菜”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由“粗”变“精”,推进“畜、茶、果、药、蔬、烟、粮”七大农业主导产业竞相发展、不断壮大。
(新春灯展吸人气)
如今,宣恩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338家,农业生产大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许许多多像黄坪村这样的曾经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村。
“宣恩环境卫生搞得好,时刻保持干净整洁。”“作为宣恩人,我非常骄傲和自豪,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2023年春节,一场美轮美奂的新春灯展吸引46万人次游客打卡拍照,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
仙山贡水,民族花开;浪漫宣恩,贡乡精彩。恩施州建州40年来,宣恩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也勾勒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最美画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攻坚克难中求新求变,在强基赋能中提质增效,宣恩正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迈向新的伟大征程,再续新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向利雄 廖平川 周家奂)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