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巴东纤夫文化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3-21 09:33:58

纤夫文化是长江三峡地区,特别是神农溪流域的纤夫长期群体锻造积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核心精髓是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纤夫文化推崇热爱生活,尊重自然,善待环境,在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的同时,也要理性地对待生命的轮回。  

千百年来,神农溪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子民在纤夫文化的荫蔽下,繁衍生息,歌舞传情。  

进入神农溪,一道道文化风景会让你目不暇接:被列为全国380种地方剧种的巴东堂戏上演着美好的故事,高亢嘹亮的纤夫号子抒发着对生活的呼唤,粗犷豪迈的撒叶尔嗬表达着对过去的追忆,惟妙惟肖的皮影复制着金戈铁马的激情,这里的人们生活如戏,戏如生活。 神农溪的文化风景声名远扬,让居住在城里的现代文化人也纷纷赶往神农溪,来这里填词,写诗,排戏,拍电影,歌曲《纤夫的爱》出自这里,CCTV第十四届青歌赛金奖得主撒叶尔嗬组合出自这里,还有这里的一名纤夫和导游被游览过神农溪的世界首富巴菲特念念不忘,邀请他们两人为自己访谈节目的嘉宾。  

巴东县5A景区神农溪,游客们正在体验豌豆角漂流。.jpg

漂流神农溪,乘坐的是一种俗称“豌豆角”的木舟,这种木舟为神农溪所独有,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三大水上原始交通工具之一。置身“豌豆角”上,神农溪这条画廊的风景一一呈现,浪花飞溅,青山移退,苍鸟盘旋,山歌悠远;如若有幸,还可亲眼目睹岸边猴群嬉戏,獐羊攀援。  

在巴东县老官渡口镇,98岁的老人谭帮武,被称为“纤夫活化石”。热心村民领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自家大门口抽旱烟袋。    

谭帮武祖祖辈辈都在长江的船上生活,他7岁就上了船,一直到前两年,才因身体原因不再划船劳动。虽然一辈子没拉过纤,但身为“驾长”的他,对纤夫的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在老人的记忆中,以前的长江,水汹滩险,即便是有着众多橹手的货船,在从汉口到重庆的水路上,一年也只能跑一个来回,尤其是在逆水行舟时,纤夫更不能少。  

“那时的纤夫,一个人要拖动5000斤的重量。”他说,长江上的纤夫,从汉口到重庆,共有8个帮口,在巴东的帮口被称为“楚帮”,一个帮管3个县的船只。每次行船之前,作为驾长的他,都要通过一个叫做“桡爷”的老板招募纤夫,10人为一垛,通常一船要5垛纤夫。虽然一年只能跑一个来回,又是相当辛苦的力气活,但纤夫们的报酬却并不高,一趟下来也就是七八吊铜钱,仅够买回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大概就是700斤麦子。说起那时纤夫的辛酸,谭师傅泪水在眼里打圈:“巫峡口附近一百五十里,每年要死上千人,旋涡能把人和船卷入水中,有船专门捞死人(尸体)……”    

在官渡口镇花红岭村一组,56岁的谭魁珍和49岁的李美全,以前就是神农溪上的纤夫。谭魁珍说,他原来就拉“裸纤”。他说,神农溪不同于长江水道,有很多浅滩,人也经常泡在水中,不脱掉裤子,就容易出现因为水的浸泡和裤子的摩擦而烂裆的痛苦。    

“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都拉过纤,没有公路,油盐货品都得靠水运。”据介绍,从宜昌县城拉到30多公里外的沿渡河,要3天时间,一吨货物的运费是9元钱,搭档的6人平分。他们挣的钱全部交“大集体”,给自己记工分,论工分分口粮。      

在神农溪峡谷深处,记者找到了谭魁新,拉了20多年纤的他,目前仍驾着自己的“豌豆角”,时不时根据游客的需求,上岸拉纤。“当然,也不可能全程都光着身子,遇到有人的村镇,还是要穿上短裤的。”他介绍,神农溪上很多峡谷地带,平时根本荒无人烟,“裸纤”时心理没有压力。    

后来,随着神农溪沿岸的交通状况的改变,神农溪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随着男女游客的增多,上个世纪80年代,纤夫们才开始结束了裸纤。偶尔的裸纤,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演。    

将来,三峡水位会升到他家的稻场下。“现在就是想着能有更多的游客来,一天能拉上两趟。”站在自己有些气派的两层小楼前,谭魁新觉得生活有艰辛但也很有盼头。  

在游客眼里,纤夫、“裸纤”是一件好玩的事,但鲜有人知,历史上的纤夫生活,是血与泪的交织,如诗中所言:“古栈荒台多朽骨,篙眼绳沟血斑斑。”而如今,在神农溪沿岸,有近600名纤夫借当地旅游业兴起之机,将拉纤作为一种表演,从中外游客那里挣来不少钱,家境日渐富裕,拉着纤缆奔小康。

责任编辑:向园梦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