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省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是红色革命热土、中共早期建党活动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而黄冈陈策楼镇正是党的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烈士的家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黄冈艺术学校(黄州小梅花黄梅戏剧团)联合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湖北交响乐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等单位,共同打造大型原创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该剧创演得到了文旅部艺术司、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旅厅和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文旅局对剧目的创演大力支持,先后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入选第三届荆楚名团聚江城系列演出活动等奖项荣誉。黄冈艺校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用一部大戏讲好黄冈故事,营造一个红色黄冈的形象。
一、一群屹立不倒的志士
黄梅戏《铸魂天山》的文本创作立足史实资料,选取了陈潭秋同志1939年至1943年间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的革命经历,期间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与反动军阀盛世才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周旋斗争,陈潭秋在新疆巩固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统战、主持新兵营训练、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支援边区抗战,重点表现他与反动军阀盛世才的艰苦卓绝斗争及被捕后的坚贞不屈,集中展示陈潭秋信念坚定、顾全大局、以身作则、英勇斗争的高尚品质,深情讴歌了以陈潭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情怀,热情赞美了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民族团结精神。
与故事相比更悲壮的是来自于以陈潭秋、毛泽民、王韵雪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英勇的牺牲精神。主人公陈潭秋,既是信念坚定、冷静睿智、顾全大局的共产党人,又是思家念亲的游子,关爱妻子、满腔柔情的丈夫,可最终在革命事业与儿女情长中毅然选择了前者。女性人物王韵雪,既拥有女性特有的美丽温柔,又具备革命者的学识胆魄、坚强勇敢,多重身份下的王韵雪充分理解支持陈潭秋,做他革命的战友,做他互相扶持的妻子,在陈潭秋赴死的最后关头依旧含泪送别。
二、一个创新的形式
在创排初期,导演郭小男就给主创人员带来了一个可以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个作品对于黄梅戏剧种是一次挑战。黄梅戏习惯小生小旦,民俗、地域风情的表现,但能不能表现宏大的主题,能否塑造陈潭秋这个形象,剧种有没有支撑起来的能量,剧目在表现作品内涵与主题时能否给我们带来力量,是亟待我们确认和创作的诸多话题。”无疑宏大的历史题材对于擅长文戏的黄梅戏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在文本所营造的时代背景中,也在剧中人物与黄梅戏艺术舞台表演的匹配契合之中。我们把所有的问题最终回归到演员和黄梅戏艺术本体特征上。“我们所谓‘突破性’的艺术创作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到了演员身上来体现,导演、舞美、音乐等是建构者,而演员是最终的表现者,所以,演员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技术、演唱、表演、表情等完成编导提出来的创作架构,这是创作的首要问题”。导演郭小男在坐排阶段就带领主创人员寻找属于《铸魂天山》的独特场域。
在舞台的艺术风格呈现上,首要的是要表现出所谓独特场域的凝重之感,是属于那个年代独特的历史气息。在舞美设计中,整体风格在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新疆地域、历史环境特征。在音乐方面,《铸魂天山》采用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融合戏曲、歌舞剧、话剧等现代艺术因素,将新疆少数民族歌舞与音乐元素,创造性的融入传统文化黄梅戏中,用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来构成剧目的审美形式,实现文学与人物、情节与场景的纯度融合,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带给观众新奇的审美体验。
三、一个宏大的使命
该剧的创演从开始就是艺校人勇担使命的体现。其一,通过优秀剧目创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该剧展示了革命先烈爱党爱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品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已被黄冈市委组织部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精品教材,被黄冈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将列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对于丰富党史教育内容,将党史教育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通过剧中捐赠等场景,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的“万丈豪情”,促进民族团结。抗日战争时期,新疆400万各族人民捐钱捐物支援抗日前线,也是支援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积极贡献。剧中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为革命建设做出的贡献,有利于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民族团结。
其三,通过剧中新疆元素、黄冈陈策楼元素的舞台呈现,传播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陈潭秋同志出生于湖北黄冈陈策楼镇,牺牲于新疆天山脚下。在新兵营的场景中呈现出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黄冈的八斗湾、白石门、杜鹃花、青云塔等特有景色,也展示了新疆大漠孤烟、异域歌舞、戈壁胡杨、丝绸之路等独具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
近年来,黄冈艺术学校(黄州小梅花剧团)也在文艺精品创作中探索出一条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传承发展黄梅戏的路径。戏曲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戏曲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戏曲人才培养生源不足,教学周期长,深造空间有限;专业戏曲人才引进难,戏曲演员待遇得不到提高,岗位匹配度不高;戏曲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基于此,作为专门戏曲人培养的学校应当勇担时代使命,积极谋划,引进戏曲专业人才;加强学校、院团间的合作,共谋人才培养计划;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资源共享和互助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学生们已经通过参演文艺精品剧目、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舞台表现力,为加快学生从“学生”到“演员”身份转变发挥重要作用。(张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