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人物简介:
熊有伦,机械制造领域知名专家,1939年生,湖北枣阳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精密测量、数字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高翔
1966年,时年27岁的熊有伦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喻家山下,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开始,迈出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漫漫半世纪,他在机器人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见证了机械制造的“中国跨越”历程,如今仍坚守在前沿科学一线。
勇闯“无人区”实现零的突破
在华科大机械学院院史馆和实习车间,摆放着两台“近50岁”的数控机床,一台卧式,一台立式,既是展示,也能使用。它们是我国高校首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数控机床,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相当于现在的全国科技大奖。
这是当年熊有伦和机械系的同事们一起奋力打造的。卧式、立式数控加工中心的成功研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机械制造的自主创新。
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没有工业母机(机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熊有伦与同事们摩拳擦掌向自动换刀数控铣镗床发起“冲锋”。其中难点是换刀机械手运动规划问题,为此,熊有伦整天泡在图书馆,几乎翻遍了国内外所有相关书籍。
彼时,书里鲜有关于微分几何理论的介绍,更别说将微分几何理论应用于机器人系统的内容了。熊有伦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机械设计基础,开创性地将微分几何理论应用于解决换刀机械手高效运动规划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单机械手一次换刀到位,大大提升了换刀数控铣镗床的自动化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年后,国外大学教授才在论文里提出类似的机械臂运动学建模方法。如今,基于熊有伦所提出的理论,关节型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
对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抱有最单纯的热爱
换刀机械手实现零的突破只是熊有伦科研突破的一个方面。
建立精密测量的评定判别理论,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填补国内机器人研发空白,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实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类零件制造技术质的飞跃……对于这些成就,熊有伦鲜少提及,但在提携后学时,他不遗余力,经常让年轻一代的学者站出来,做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
1988年,在中国科协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机械工程学会推荐了唯一一篇论文作大会报告,这篇论文由熊有伦和丁汉共同完成。在选择报告人时,熊有伦表示:“学术不论头衔,应该让年轻人多锻炼,多挑挑担子。”他推荐当时年仅25岁的博士生丁汉作大会报告。如今,丁汉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次报告,成为他终生回味的宝贵体验。
熊有伦常对学生说一句话:“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一方面要有创造精神、开拓精神,要走在科学前沿;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在精密测量领域成就很高,却希望自己的学生从事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断产生创新性成果。
在他的学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陶波眼中,老师对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有着最单纯的热爱。他的生活常态就是在实验室、教室和家中的“两点一线”,累了,听听古典音乐,继续工作。
年过八旬仍笔耕不辍。熊有伦编写的《机器人操作》是我国第一本该方向专著,被各大高校作为基础教材沿用至今。他编著的《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第二版)获2021年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被誉为“当前机器人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被全国20多所985、211和双一流高校作为教材使用,极大推动了机器人学科发展和机器人高精尖人才培养,为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理论创新源头。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在五年后,乃至十年后投入工作中,仍能代表当下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在熊有伦的教诲下,数百名学子从他的团队走出,其中1人入选中科院院士、多人成为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四代制造人将“国之大者”代代相传,在国防领域、国外高校和国际龙头企业成为中流砥柱。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