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有11年的时光与羊楼洞古镇朝夕相处。而青石板古街,则是最爱流连的地方。
青石板古街由庙场街、复兴街和观音街组成,通常被称之为上街头和下街头。上街头空旷庄严,下街头繁华热闹。古街的走向与侧畔的松峰港溪流一致。曲径高檐,小桥流水,像极了世外桃源。
春天,探过青石板缝间的第一抹新绿;夏天,抚过松峰港缓缓流动的溪水;秋天,醉过古街巷道斑驳的月影;冬天,抓过商铺或民居廊檐下亮晶晶的冰尺。
记得,从观音街向下街头走十几米,有一家小小的饭店,店主的名姓被时间的风烟吹落,已无法触及。店面不大,但干净整洁,饭点前后,总有三五食客,或轻呷对饮,或咂嘴回味,其表情仪态令见者食指大动,垂涎暗滴。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师范生,偶尔也会光临此处。我仅是听同学讲如何享受口福的故事,便心生向往:等哪天赚钱了,一定要去那店里大快朵颐。几年后,我终于师范毕业,进入附小从教,我如愿领到了工资,也如愿坐进了那间小饭店,吃到了店主人亲手做成的落满我憧憬的好饭好菜。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大约可以媲美某些人生快事。
记得,下街头有间包面店,店主姓郭,高高瘦瘦的,爱在腰上系条围裙,他总是忙前忙后,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这是所叙述的包面,其实是馄饨。馄饨,起源于北方,民间传统小吃。薄面皮包着肉馅儿,用水煮熟,带着汤一起食用。馄饨在各地方言中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四川叫抄手,在江西叫清汤,在福建叫扁食,而在湖北某些地方,就叫包面。郭老板的包面,每一个都是手工做成的,面皮薄却难破,汤水的功夫也堪称一绝。因为在古街吃包面的美好经历,我在游历全国各地时,无数次尝试过馄饨,包括很多在全国范围内口碑非常好的馄饨,但在我心里,没有哪一家店的馄饨能比得上郭老板亲手做的包面。后来,我听到了他离开人世的消息,内心难过良久。
记得,从附小校园进入古街,必经一条羊肠小道,其与古街的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木板房,是特别古色古香的那种。我所以记得这座古民居,只因为里面曾经住过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我与那个女人没有说过一句话,更谈不上任何实际上的交往。我经常在古街上留踪,有时为家访,有时为购物,有时为看看与青石街木板房一样耐人寻味的气质男女。我常听别人喊她的小名,约莫叫“笛子”(音)。笛子身量中等,肤色白皙,形体婀娜,秀发飘逸。打个比方吧,说说电影《芙蓉镇》。芙蓉镇溪河环绕,碧水蓝天,街面铺着青石板,所住乡民大多沾亲带故,典型的熟人社会,与羊楼洞相差无几。女主胡玉音勤劳能干,热情大方,富有同情心,长相漂亮,人称“芙蓉姐”“芙蓉仙子”“豆腐西施”,由当时最有流量的明星刘晓庆扮演,与笛子也应该相差无几。
中秋节对于游子来说,是“分离”和“思念”的代名词。与中秋节有关的诗,我写过一些,比如《何以他乡月》:公元二〇一九的中秋月/会否如约挂上夜空/对行走他乡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她去唐诗宋词里旅行/把“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落寞/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许/化成几杯堆放桌面的工作/痛饮一杯,还有一杯……再比如《月之故乡》:我的中秋/是刻在骨髓里的流浪/羁旅半生/见惯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记不清月光爱人/记不得缘聚缘灭……又比如《中秋是游子一身的伤》:我登上峰顶/关山难渡云水苍苍/我嵌入大江/泥沙俱下道阻且长/我飞向月亮/阴晴圆缺皆默默/月光偏皎洁……
然而,1988年的中秋节,却是我前半生最温暖的一个中秋节,虽然那时我与父母并没有在一起,与我心心念念的枫桥村也隔着一个月亮的距离。
那天早上,细雨霏霏,附小校园里很空,有些同事回家过节,有些同事各种约聚。我呢,还没满18岁,就要面临一个人的中秋节,免不了生些与细雨相似的感伤。走出校园,走到古街上,顺着明清时代留下的车辙印痕,往街头游荡。雨丝落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带着清凉,带着丝丝缕缕的落寞和惆怅。
有一个慈祥和善的阿姨发现了我,也发现了我的处境与心境,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过中秋节。她说,一个女孩子在外面逛荡,不太好的。她家里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好招待,但有几个孩子和我差不多大,也有自家做好的月饼,我想吃几个就几个。
我就这样被阿姨和她的孩子们拉进了那个温馨的家里,父母笑意盈盈,孩子欢天喜地。五六个孩子,有的比我大点,有的比我小点,我们一起说笑玩闹,很快消除了陌生感。我在这个家庭里度过了一整天,做完了中秋节所有能做的事,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六年后,我结婚了,夫家是在羊楼洞生活了十几年的新羊楼洞人。我惊奇地发现,那个和我一起度中秋的家庭,他们家的次女竟然是我的妯娌,我应该称其为“大嫂”。我向大嫂谈起六年前我在她娘家过中秋节的事情,她竟然记不清楚。她说,她的父母一向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这样的事情稀松平常,没有必要当成功劳,挂在心上。
但是,这个中秋节在我的人生当中,并不平常,甚至可以说,是仅有的温暖的中秋节。啊,古街,古街的人,你们是我心里最亮的光,最燃的火,最强的音,让我在故乡与他乡的切换当中,孤单却又自如!
也许,关于古街的记忆,正如每一天宽窄巷道向晚的跫音,落在青石板上,漾在木板房里,与亘古的松峰月色一起,绵绵不绝。
作者:赤壁市女作家协会 张立元
编审:吕蓉
编校:辛晓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