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知我监利】名胜篇之程家集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2-21 09:17:52

因为知他,所以爱他;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

监利发布新设专栏《知我监利》

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


千年古韵程家集

文 / 王克文

青石小街三里间,商船鹜集客留连。公平交易播声远,江北繁华一市廛。

——楚山《信步明清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程家集,位于监利县西大门,毗邻江陵、石首。相传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有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曾在此修建豪华离宫“荆台”。

古镇南襟长江支流,北连荆州府道,交通便捷。水路源自江陵拖茅埠出长江,上航川黔。后因江口淤塞,留有故河道,史称程家集河,俗称老长河。东至内荆河出长江,下行汉口,是监利西部主要汇水支流之一。陆路西经江陵普济观、郝穴至荆沙地区;东经莲台、刘家铺抵监利县城。

据《程氏宗谱》记载,官授参政的程登隆于元代中期自湖北英山迁入监利神童垸,其后裔于明成化二年(1466)迁入程家集,初事农耕,后建码头、开店经商,渐呈“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之势,商贾始称程家集。后有湖广、河南、江西、安徽等五省五十多个姓氏纷至沓来。其中,明代大学士宋濂之后裔宋安定于成化十九年(1483)辗转至此,自中集向东延伸至魏桥口,建成南北走向三岔街,折返新桥口南宋家台。程家集主街长三里,呈东西走向,宽约5米,大清前列入全县36个镇市之一。1960年代,因开挖中心河截断,古街现长千余米,100多栋民房中80多栋保存较好。

古镇因集而兴,地锁三县。金带环抱,龙水相连。至清末民初,仍店铺竞列,小巷横贯,风樯弄水,车马填街。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商业盛景,湖北民居代表”。古镇民居多为一层,二三开间,宽5至8米不等的多进式砖木结构,马头式山墙。一进用抬梁,后宅立柱头,屋面盖小青和亮瓦。临街为店铺,侧设账房。中进为堂层,后进为货栈,院落为晒场。一二进中留天井、装报顶,嵌扇门窗。店铺均为排列式板门,多刷桐油,少施彩绘,殷实人家置望江楼或观街阁,尽显天人合一之意境,充分体现商住两用、多变适用,既通风又采光的建筑风格。

为适应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季风气候,明末清初有社会贤达领衔筹资,铺成单向青石街面。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乡绅胡魁庭着手扩成犬牙相制、五块纵横的鲫鱼背型,又因往返客商或农家,惯用鸡冠形加铁箍的手推车,年长日久,辗成辙痕。上、中、下集三块“功德碑”横卧街下,两块百多年石质下水道盖板,功能依旧。因之,石板街与古魏桥,名载《监利县志》唯一“古建筑”。

街巷码头与家院埠头,彰显街道空间形态,河道因便就利均衡而又稳定,亲切而不封闭的商埠特色。每到丰水季节,过往商船日破百艘,三岔街“碗船埠”须预约装卸。陆路车马螺驴、肩挑手提,须驻足让道。酒馆、茶园与旅店经常爆满,光顾“典当”与“钱庄”的客户络绎不绝。相关服务业如中药店铺乃至邮政代办等应运而生;手工作坊如酿酒、剿丝等蓬勃发展。尤其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家中药店占全县十分之一,现存一排逾百年的药柜便是明证。1903年,跻身县邮政总局所辖五条步班邮路之中,至宣统三年(1911)设“程家集邮政代办所”,十年后更名为“村镇信柜”,又是全县唯一。有诗赞曰:“青石小街三里间,商船鹜集客留连。公平交易播声远,江北繁华一市廛。”

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世的店铺招牌,如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或某记商号,中堂悬匾如崇德思本、仁亲为宝、厚道传家等不落窠臼。以童叟无欺为念,赢得近悦远来。创业于清咸丰四年(1854)的“聂仁和药店”,重义轻利,敢为人先,如外姓收徒、女性司药等。至第五代传人聂方信先生,又中西合璧,研治秃头,饮誉荆楚。还有百年老字号“敖亿诚斋”、“熊义和银楼”和“冉家豆腐坊”等,印证古镇旧联:“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文昌古宫

佛教礼法,名噪鄂湘。镇东文昌宫,肇基于明景泰年间(1451-1456)。镇北永福寺,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后毁于战火。镇西观音庵,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镇南新山寺,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这些古刹兴建之初,雄伟幽深,香火旺盛。历经“文革”劫难,除永福寺外,均在原址或易地重修。论影响之深远,非文昌古宫莫属。

明洪武十三年(1380),大学士宋濂因朝廷一起公案被逐出京城,逃至四川梓桐县七曲山文昌古宫,“深感委屈,险入鬼录”,遂改姓更名魏始建。其后裔魏天治几经迁徙至程家集,复称宋安定。成化十九年(1483)先架木桥,后建家庙。十九年后推倒茅庵,仿七曲山文昌古宫重建庙宇,改称“文昌宫”。宋氏六世祖宋伏昂英年出任石首县令时,慷慨解囊,拆木桥建石桥,为追思远祖,托名“魏桥”。1936年,宋氏二十世祖宋传礼再次独资翻修此桥。2016年2月,因河道淤塞,当地政府出资整体翻修,古风依旧。

古镇崇文尚乐,民风淳朴。每逢春节、元宵,鼓乐阵响,鞭炮声脆,来自四乡八邻的龙灯、雄狮、蚌壳精、采莲船等,各具风采,争相竞技。古镇内外,盛况空前,仿佛置身游乐园中。端午龙舟竞渡,更是情趣盎然,连年有此举,直至“文革”前。此外,还有做堂会、说评书、玩皮影、草台戏等等。

若说一枝独秀,莫过于农历正月“人日”夜,家家于堂屋内扣脚盆放鞭炮。相传,在成都为邻的李、杜两家,为生存计,结下宿怨。后辗转至古镇,又因生意纠葛剑拔弩张。某年除夕,围炉守岁,李家决计和解。于大年初七携鞭炮拜年,杜家闻信出门躬迎,由后生辈成礼,冰释前嫌。古镇人纷起效仿,传承至今五百多年未衰。还有,清同治元年(1862),由周、聂、熊、徐、杨、钟姓等创建的“江西会馆”;由湖北咸宁、汉阳、通城、通山与湖南客居同乡,于清同治七年创建的“五帮会馆”,周济同乡,和睦邻里,至今传为美谈。

古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农民军首领陈友谅、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都曾宿营古镇,或挥师南下,或攻克县城。清咸丰四年(1854)四月,川勇至江陵普济观,程家集乡绅程宗珩、程家祯招募团丁200余人应之。太平军侦知,于某日深夜,自县城至古镇偷袭,一举歼灭,焚烧民房1500余间,程家珩被当场刺死,程家祯跳水溺亡。此役史称“程家集之难”,为晚清监利“五大战事”之一。

1929至1930年,古镇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勤物资集散地。1930年9月22日,红二军团在此设伏,阻击沙市来犯之敌,一举攻克监利县城。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襄南指挥部在古镇设立分支机构,指挥监沔抗日斗争。

千年古韵程家集,以其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诚信守规的商业文化、开拓进取的创业文化、以文化人的道德文化、忠孝仁义的家训文化、寓教于乐的民俗文化、劝人向善的佛教文化和包容兼举的会馆文化,于2007年5月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从古镇走出的首任驻港部队政委熊自仁将军,曾撰《家乡的月亮最明亮》一文,为人传诵一时。

责任编辑:彭雪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