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他因为酷爱建始丝弦锣鼓这门民间艺术,所以坚持为之奋斗了60余年。如今他已71岁了,仍然在这条道路上躬耕不已。他就是德艺双馨的建始丝弦锣鼓大师、恩施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国林。
丝弦锣鼓艺术中的苦行僧
建始有一张走向全国、通往世界的文化名片——丝弦锣鼓。它将本地锣鼓与二胡、阮等多种民族乐器相结合,将本地锣鼓中融入戏曲成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音乐表现形式。其节奏简洁明快,豪情奔放,被誉为“东方交响乐”,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2007年丝弦锣鼓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国林在这门艺术里摸爬滚打,为其传承、创新和发展,躬耕了60余年,成为了行业内令人敬仰的大师。
杨国林从小就生活在贫穷的大山里,他见到周边的师傅操弄起笛子、唢呐,他便溜到竹林里砍来竹子,然后打磨成横笛、洞箫之类的玩物,一个劲儿吹起来。一天,爱好丝弦锣鼓的父亲,组织左邻右舍参加丝弦锣鼓培训班,当时年仅10岁的杨国林,操起唢呐吹起来。这一吹,立刻得到丝弦锣鼓的师傅的称赞:“是个好苗子!”自此,便打开了杨国林以丝弦锣鼓为伍的漫漫人生路。
从那时起,他白天上学,放学帮家里干活,晚上或跟师傅学丝弦锣鼓牌子,或在家敲打着桌椅、哼起牌子来,从不间断。
有一次,他从邻近的七矿村路过,一阵优雅的唢呐声传入耳边,他立刻停下行走在雨中的脚步,侧耳倾听,直到唢呐曲终,他才迈开脚步。
“哐切,哐切……”冬日里,他点着旱烟,蜷缩在被窝里念叨锣鼓牌子。时间一长,他竟然睡着了,烟斗里的火星引燃了铺盖,将他从梦中惊醒。所幸,没有酿成大祸。
杨国林就是这样刻苦研究丝弦锣鼓牌子,学习二胡、唢呐等乐器,逐步成长为精通丝弦锣鼓新艺人的。他小小年纪就经常被人请去参加红白喜事中的丝弦锣鼓演奏,尽管常常通宵熬夜,有时还会影响家务,杨国林还是坚持着这种无偿演出。
那时交通不便,外出演出,全靠两条腿。有一次,有人请他到近百里的客坊村演出。他走了足足一天才赶到客坊村。演出那天晚上,他熬了整整一宿,接着回家又走了一天,可他依然分文不取。几十年来,他义务演出的足迹踏遍了长梁、茅田、业州等地。
40多年的义务服务,杨国林在丝弦锣鼓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成家立业了,家庭收入捉襟见肘,他不得不开起了缝纫店来养家糊口。其间,杨国林仍不忘他心中的丝弦锣鼓。经常在缝纫衣服的过程中,嘴里还哼着丝弦锣鼓的曲牌。一次在熨烫衣服时,因为心里惦记着丝弦锣鼓调子,结果,把一件已经快要交货的衣服给毁了。他只好悄悄地跑到供销社,买回同样的布料,再次将衣服做好后交给客户。
在店里“作嫁衣裳”再忙,只要有人喊他,或带个“甩甩信”,请他去打丝弦锣鼓,杨国林绝对不会失约。
德艺双馨的传艺者
性格内向的杨国林,却能做到走到哪里,就把丝弦锣鼓的艺术传到哪里。
2002年,杨国林举家搬迁至长梁镇陇里集镇居住。这里人口集中、交通方便,杨国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丝弦锣鼓的学习、研究、传承和创新了。因此,他常年活跃在丝弦锣鼓表演的舞台上。他的足迹遍布建始各地,还把丝弦锣鼓艺术带到了邻近的恩施、巴东,以及重庆巫山、奉节等县市。与此同时,他把每一次与艺人们的团聚,当作交流、提高技艺的机会。他谦卑且不吝啬地为他人赐教,竭力把自己在丝弦锣鼓演奏上的每一点宝贵经验和技艺,无偿传承给他人。
作为老艺人,杨国林觉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时俱进,自感身上有一种无形的责任。
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杨国林发现在丝弦锣鼓的表演中,低音部总是显得不足。他提倡在丝弦锣鼓演奏中增加低胡。后来,文化部门和艺人们采纳了他的意见。当低胡引入后,因为丝弦锣鼓艺人多不识简谱而无法演奏。杨国林又拿着低胡与二胡进行比较,反复磨,最终找到了最佳的演奏方法,拉出了低胡应有的韵味,为丝弦锣鼓再添了新的色彩,也因此带出了一批低胡演奏新人。
为解决人才队伍问题,长梁镇民族小学将丝弦锣鼓引入校园。杨国林受聘义务担任该校指导老师;旋龙村建立丝弦锣鼓传承基地,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团队,杨国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培训之中;陇里社区组建丝弦锣鼓表演队,参加者都是新人,他不求任何报酬直接担任了指导老师。
唢呐是丝弦锣鼓演奏中一项重要的乐器。一种叫“哨子”的配件,常常让艺人非常棘手。因为这种配件,只有艺人自己到野外寻找一种叫野麦草的植物自己制作,否则别无它法。多年来,杨国林就成了唢呐演奏者的义务帮手。每到夏秋季节,没有演出的时候,杨国林就自己跑到野外,四处寻找野麦草,弄回来后慢慢晒干、吸露等,然后做成“哨子”。只要谁需要,他就无偿提供。就是这样一个不足10厘米的“哨子”,十多年下来,如果收钱,也能赚上好几万元。
进入新世纪,丝弦锣鼓渐渐走向市场化。这不仅给丝弦锣鼓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丝弦锣鼓艺人一个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杨国林心中仍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凡左邻右舍家或困难家庭有红白喜事,他参加丝弦锣鼓演奏,都是无偿服务。
创新发展历程上的赶路人
近年来,为了丝弦锣鼓的传承和发展,杨国林与其他丝弦锣鼓表演艺人联手,成立了建始县丝弦锣鼓协会,组建了建始县丝弦锣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今年,《建始丝弦锣鼓教程》正式出版,对于丝弦锣鼓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将由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变成用乐谱记载和传承曲牌的方式,还对面临失传的204个丝弦锣鼓牌子,给予了抢救性的保护。全程参与此书编纂和审定的杨国林功不可没。
丝弦锣鼓声名远扬,杨国林也更加忙碌了。他每年参加各级接待演出总是在10次以上;他和艺人们多次参加省、州、县文艺调演,均获一等奖;2018年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获得了铜奖;2020年除夕,杨国林等人参与演奏丝弦锣鼓的画面,首次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2021年,杨国林又获得了“恩施州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60年耕耘,60年收获,杨国林在丝弦锣鼓领域里成绩斐然。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唐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