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感观察 | 主城崛起,孝感显现大城气象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1-11 11:53:40


俯视风景如画的孝感槐荫公园。 (视界网 匡文杰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忠辉 刘宇 吴坚 通讯员 毛诚

“变化太大了!”

“有一种陌生感!”

……

如今,来到孝感城区,许多人不约而同感慨。

在孝感区域发展布局中,主城崛起是重中之重。

主城综合实力不强、城市能级不够、龙头地位不高、首位度偏低,曾经是孝感的突出短板。2020年,孝感主城“三区”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仅占全市的16.4%,经济总量能级偏小,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和辐射拉动能力都很有限。

2021年,孝感提出,推动主城崛起,提升主城能级,把孝感主城区加快建成“两湖镶嵌、六水相依、双城相拥”的Ⅱ型大城市。

两年来,孝感主城不断补齐设施短板,织密城市路网,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东进、南拓、西联、北延——

曾经逼仄的城区,发展骨架迅速拉开,有了大城模样;

母亲河老澴河,昔日“龙须沟”,如今碧水蓝天入画;

宽阔的大道不断延伸,悄然步入“环”时代;

推窗见绿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的“新客厅”;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有弹性会“呼吸”;

……

诸多可喜变化的背后,城之奋进、人之拼搏的鲜活场景跃然在目,令人长久铭记。

新年伊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孝感城区,感受主城的颜值和气质。

老澴河串起文化观光带

趁着元旦假期,孝感市民汪建英带着儿女,从三军台码头登上游船,感受老澴河的蝶变。

汪建英家住城西社区,在老澴河边上长大。泛舟老澴河,汪建英5年前做梦都不敢想。

“以前就是臭水沟,谁能想到现在这么美?”看到蓝天碧水相映成趣、两岸层林尽染,汪建英感叹道。

2022年11月26日,老澴河水上游船观光线路试运行,不少孝感市民前来体验。

2022年11月26日,孝感城区老澴河迎来首批游客登船观光,共赏两岸风光。(视界网 匡文杰 摄)

5年治理,再现一河碧水

老澴河是孝感的母亲河,西起府河东大堤,东至三军台汇入槐荫河,全长8.6公里,贯穿整个老城区。

前些年,城区人口增加,由于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流入河,老澴河水体渐渐发黑、发臭,成了“龙须沟”。

治理老澴河,是沿河两岸居民的共同期盼。

2017年11月20日,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启动。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投资155亿元,还老澴河一河碧水。

先截污。老澴河沿岸7000多户居民整体搬迁,棚户区变成新小区。上百个排污口被一一封堵,城区35.8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启动。

老澴河居民入住还建新小区。

再清淤。老澴河迎来60多年来的首次彻底清淤。“清理出的68万立方米淤泥,相当于在一个足球场上盖起30层高楼。”项目负责人陈卫军说,历时8个月,老澴河彻底“洗了个澡”。

生态修复是关键。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老澴河岸线全部采用“雷诺护垫+宾格石笼”护坡,护坡下的水可以与土壤自然对流;建设4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再经过沉淀净化,作为生态补水回流河道;建设雨水花园,减少地面雨水径流量,增加流域雨水调蓄量……

不止要河清,还要景美。

老澴河滨水景观带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为五个主题特色段,分别为河源生态游憩段、历史文化体验段、文昌聚学休闲段、澴川印象乐活段和特色生态智慧宜居段。

“一带五景,一步一景。”孝感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二所所长余佳介绍,结合不同主题特色,将春花、夏景、秋叶、冬树的植物景观融入五大区段中体现“绚彩四季”,仅绿化景观面积就达到74万平方米。

如今,徜徉在老澴河上,近看花木葱茏,远眺水波荡漾,重现城水相依的美景。

看到野鸭子掠过水面,扑棱棱泛起涟漪一片,汪建英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样的场景,多少年都没见过了。”

延续文脉,重建“澴川八景”

游船驶过澴河南门桥,一座5层楼高、四面飞檐翘角的阁楼映入眼帘,这是新建成的文昌阁。

地方志记载,“澴川八景”中的“西湖酒馆”“槐荫琴堂”“泮沼荷香”“文昌阁”分布在老澴河沿岸。其中“文昌阁”最负盛名,与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誉。

孝感城因老澴河而兴,城市根脉从这里延续。让老澴河重现一河碧水,更要保护好沿线的历史文化印记。

2020年4月,孝感市博物馆对老澴河城区段文物遗迹进行重点调查与考古发掘,基本摸清5处文物资源,分别是文昌阁、城隍潭老码头遗址、西湖桥、古三军台桥、老麻糖米酒厂。

经过保护修复和重建,这些文化遗迹陆续重焕光彩——

文昌阁效果图。

2022年3月,文昌阁新建工程开工。新文昌阁建筑规模约1000平方米,高度约30米,层高5层,取“五子登科”之意。每层增设外挑的景观环廊,保留宋代阁楼飞檐翘角的玲珑曲线。建成后,文昌阁将作为集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中心建筑。

明清时老孝感城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隍潭老码头遗址已基本完成修复,连接老码头和老麻糖米酒厂的仿古桥也已修建完成,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遗址公园呼之欲出。

在老澴河南岸,以老麻糖米酒厂为核心的文旅小镇正加速推进。不久,孝文化研学基地、名人祠堂、古建风情街、老字号美食街、民俗文化园等特色主题园区将拔地而起。


城区步入“环”时代

“逢年过节回肖港老家,再不用担心堵车了。” 2022年12月31日,驱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一路畅通有序,家住孝感城区的周女士心情舒畅。

当日,长兴三路延伸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孝感城区外环线成功闭环,正式步入“环”时代。

2022年12月31日,孝云大道长兴三路延伸工程顺利通车。(视界网 李晨 摄)

孝感城区外环线是该市“十三五”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孝云大道长兴三路延伸工程(北外环)、新107国道(东外环)、新316国道(南外环)、新419省道(西外环)。

近些年,随着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张,机动车越来越多,城区拥堵现象严重,打通外环线迫在眉睫。随着新107国道、新316国道、新419省道陆续竣工通车,长兴三路延伸工程成为打通孝感城市外环线的“最后一环”。

2019年7月,长兴三路延伸工程开工。该工程总投资20.5亿元、全长约15.5公里,起于孝南区上鲍家湾附近,止于云梦县伍洛镇熊家台以北。项目按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主路设计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

“外环线成功闭环,扩大了孝感主城的发展空间。”孝感市政府研究室综合一科副科长郑伟章介绍,今后孝感主城往东、往南发展将更为迅速,能更好地促进孝汉同城融合发展,沿线城乡发展增速。此外,城区外环线还大量分流了大货车、大客车等过境车辆,极大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市民出行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孝感和云梦之间的距离也缩短至半小时车程。

孝感市交通运输局计划科科长李红祥介绍,今年将沿澴水河东岸新建一条7公里长的市政道路,打造新西外环。相比澴水河以西的新419省道,新西外环离城区更近,不用过河绕行,将形成布局更加完善的孝感主城外环线。

1月5日,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孝感主城将加快构建“双环十四射”路网格局,为“主城崛起”提供交通支撑。


32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景

1月7日,孝感市中心城区北京路电信广场前,一处口袋公园鲜花盛开,绿意盎然。

“出门就到,在这晒晒太阳、聊聊天,挺好。”市民肖传清是这里的常客。

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块闲置空地。孝感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将这里改造成口袋公园,融入阳光草坪、秘境之门、小木屋等时尚元素。16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东西杨路上的绿廊公园。 (视界网 徐文 摄)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不少市民的理想。口袋公园选址灵活、使用方便、易于实施、便捷可达、投资少见效快,成为孝感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的首选项目。

近两年,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要求,孝感“见缝插绿”“拆违见绿”“留白增绿”“立体布绿”“拆墙透绿”,在街头、社区周边建起一座座精巧别致、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

“在花草树木搭配方面,优先选用樟树、桂花、银杏、槐树等乡土树种,和抗病虫害、耐旱、观赏性强的植物,确保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孝感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生介绍,部分口袋公园还结合景观,巧妙融入二十四孝长廊、孝文化陈列窗、孝经台、孝爱广场等文化元素。

在口袋公园建设中,孝感还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澴川学校背面的一处口袋公园,道路使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铺装,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同时利用微地形空间,使用下沉式绿地贮存雨水,布局生态植草沟、水生植物等涵养水源,既美观又环保。

一些口袋公园还嵌入运动健身场所。市民李春华是一位篮球爱好者,以前家附近没有打球的场所。去年6月,他家对面一片闲置的三角地块改造成一处游园,里面新建了多功能球场,这让李春华如愿以偿。

目前,孝感已建成和改造32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地面积约12.3公顷、绿道约58.7公里、健身设施170组,中心城区绿化率提高2.48%。

海绵城市让水乡更安全宜居

近年来,孝感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全面推进小区、公园绿地、市政道路等海绵化建设,陆续打造槐荫公园、老澴河等区域“海绵体”,保护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2021年6月,孝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按规划,全市3年内将投资282亿元系统化全域推进。

缓解城市内涝 海绵元素“遍地开花”

孝感河网发达,水系众多。城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老化等问题,每逢汛期,城市内涝几成顽疾。

“遇到下大雨,只能依靠管道沟渠排水、泵站抽水。”孝感市海绵中心负责人丁文川坦言,传统的建设方式让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水泥板,雨水漏不下去,很容易积水。

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是重点。近年来,孝感在市政道路、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改造后的澴川路,双向6车道的沥青路面平整开阔。但很少有人知道,路侧的绿化带是一个隐藏的“海绵宝宝”。

孝感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工程师何晶介绍,两侧绿化带所有园建铺装均采用透水性材料,铺装下面设置有雨水收集管,小雨时直接汇聚至下沉绿地,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则通过雨水支管排入市政管道。

孝感市林业局宿舍区位于城区广场街道文化路社区,由于配套设施老化,小区雨天路面积水、地下管道“返水”是常有的事。

2022年3月,该小区尝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在进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时,由下往上依次铺设土层、隔水层、蓄水层、透水布和沙层,最后铺设透水混凝土路面,让雨水可渗透、缓慢消纳。近1600平方米的公共地面也分区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铺设。

据统计,2022年城区147个老旧小区,按照宜改则改、应改尽改原则,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东西杨路上的绿廊公园。(视界网 徐文 摄)

在东西杨路上的一处景观绿廊,何晶拿出一瓶矿泉水,直接倒在人行道的地面上,几秒钟路面就将水全部吸收,只留下水印。何晶告诉记者,这并非普通沥青路面,该混凝土路面比一般的路面孔缝更大,更易透水。

为实现雨水落地就被吸走,绿廊地面还藏着不少“吸水高手”。何晶说,绿廊人行道两侧铺设有下凹式植草沟、廊区配备3个雨水花园,都是为了方便排水蓄水。生态停车场内,路面采取放坡设计,每个停车位还设有植草砖、雨水口,将雨水引流到植草沟,一路缓冲、净化汇到蓄水池,再缓排至市政管网。

“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来排水。”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工程师唐宇介绍,近年来,孝感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让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修复水生态 打造水乡园林城市

海绵城市,不仅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还能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城市“海绵体”,不仅指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也包括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眼下,孝感已建成槐荫公园、邓家河湿地公园、老澴河等共10平方公里的区域“海绵体”,增加蓄水滞水能力300多万立方米。

俯瞰孝感市高新区邓家河湿地公园。(视界网-匡文杰-摄)

槐荫公园位于孝感老城区与东城新区交界处、槐荫河两侧,南起老澴河,北至京广铁路,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城中人工湿地公园。

步入公园,地面所见皆铺设大量的透水砖,同时建设了低于周边城市路面的生物滞留池、生态调蓄池塘等,将收集和层层过滤后的雨水,用作灌溉绿化和补给公园水体景观等。

“不仅是对雨水的利用,还包括对污水的控制和排放功能。”在老澴河与滚子河河口交界处,丁文川带记者来到老澴河尾水净化湿地。

这片人工湿地占地4万平方米,毗邻孝感市污水处理厂。湿地开阔处设置多个形态各异、底部铺满碎石的集水池。家家户户排放的污水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集水池,经过沉淀净化后作为生态补水回流河道。

“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既刷新颜值,又提升气质。”丁文川介绍,未来孝感将进一步强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拓宽三大内河通道,形成城市三大“海绵体”,打造城市天然雨洪通道、滞蓄洪空间、水净化空间。


责任编辑:陈峥嵘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