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季节性农工把甲虫咬穿漏水的滴管剪断,重新用接头接上,全力抗旱保丰收。
工人们正在打包漳河蜜橘。
养殖户正在投放鱼苗。
植保无人机正在油菜田里喷洒农药。
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插秧机正在田间作业。
荆门日报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周历诗
阅读提示: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一号文件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22年
预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162亿元,同比增长5%。全市农业总产值559亿元,可比价增速1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8元,增速10%,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增长5%、12%、10%……数据说明一切。2022年,我市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关键词】“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
【数字说话】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种植面积707.2万亩、产量289.51万吨。全市扩种油菜21万亩,达到226万亩,再创历史新高。水产品产量49.7万吨,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
本该农闲的时候,掇刀区团林铺镇罗咀村党支部书记罗洪阳却异常忙碌。
“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3143亩冬闲田,现在闲不下来,要把这些田种好啊!”罗洪阳笑着说。
2022年,我市印发了《荆门市2022年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工作方案》,要求2022年全市油菜秋播面积达到225万亩以上,较上年增加20万亩以上;高油酸油菜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
消灭冬闲田,扩大了油菜种植面积,让“油瓶子”提得更稳。2022年,我市采取季节性整村流转、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种植等方式,推进冬闲田扩种油菜,加快发展高油酸油菜。当年秋播,全市扩种油菜21万亩,达到226万亩,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五年扩面8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最大、全省唯一的45万亩高油酸油菜订单基地。将全年粮食和大豆生产目标分解下达到县(市、区),确保粮食稳面积提产能,党政同责抓好“米袋子”。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种植面积707.2万亩、产量289.51万吨。
进一步调整结构,丰富“菜篮子”。预计2022年12月末全市能繁母猪存栏21.45万头,是正常保有量的102%,出栏生猪372万头,同比增3.77%;水产品产量49.7万吨,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在全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关键词】基础支撑
【数字说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82.8%,居全省第二;全市聘有百名“农博士”,服务百家新型主体,实施产学研合作112项。
2022年5月11日,掇刀区团林铺镇罗咀村显得特别热闹,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这是我市开展的两段式收割田间推广活动现场。
随着农村壮劳力的减少,农业机械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2022年,我市加快推进农机化补短板项目,开展油菜减损机收、玉米机播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攻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82.8%,居全省第二。京山、钟祥、掇刀、屈家岭等地成功申报全省基于北斗综合集成型智慧农场(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项目,数量全省第一。
2022年,全市5601.59亩受污染耕地得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治理完成率100%。完成耕地撂荒清理整治,新建高标准农田37.69万亩,累计建成518.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87%。我市还推进优质桥米品种提纯复壮,在京山市孙桥镇核心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开展抗根肿病杂交高油酸油菜品种联合攻关,建立制种基地4000亩;承担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的“华西牛”新品种通过国家认定;自主研发山羊新品种——“东宝黑头羊”进入攻坚收尾阶段。
2022年3月21日,我市“五个一”工程特邀“农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张椿雨到湖北农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沙洋荆品油脂基地,与企业负责人探讨油菜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协作内容。
2022年,我市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市聘有百名“农博士”,服务百家新型主体,实施产学研合作112项。建立傅廷栋等院士工作站,主攻高油酸油菜产业,与华中农大共建产业技术转化中心。
【关键词】转型升级
【数字说话】已组建京山桥米、蔬菜、食用菌3个产业联盟;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总数达到110家;全市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电商企业约50家,农产品上行金额近30亿元。
2022年7月2日上午,荆门首届漳河清水小龙虾美食旅游文化节开幕。这次活动以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为主线,旨在唱响荆门漳河清水小龙虾品牌,促进荆门市“一只虾”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9年,我市正式启动实施农业产业“五个一”工程。2022年,我市继续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牧原20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国宝15万吨智能化桥米加工、荆品油脂20万吨高油酸菜籽油加工、湖北兴祥2万吨小龙虾废弃物提炼加工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先后启动建设。成功申报京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江汉平原油菜产业集群。
要拉长产业链,龙头企业不可少。2022年,我市引导“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做大产业能级。目前,已组建京山桥米、蔬菜、食用菌3个产业联盟,分别吸纳市场主体37家、83家和36家。全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总数达到110家。按照“一业一品”思路,推进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京山桥米”率先完成整合,成立京山桥米协会,吸纳60家规模以上企业入会。
我市继续实施农村电商三年发展行动,构建农产品生产在农村、加工在园区、交易在线上、集散在云仓的新模式。目前,全市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电商企业约50家,农产品上行金额近30亿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培育休闲农业主体1413家,认定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点60个,打造精品旅游线路30余条,举办沙洋油菜花节、漳河清水小龙虾美食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会活动,擦亮荆门乡村游品牌。
【关键词】乡村建设
【数字说话】全市村庄清洁行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钟祥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99个整治村,统筹开展美丽乡村市、县、镇、村四级联创。
中高考结束后,是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双井村文化大礼堂负责人赵妮最忙的时候。
“以前村里人办喜事都是在自己家里办,一般要办几天,现在有了礼堂,都到这里办,虽然简便一些,但是大家都这么办,就不存在攀比了。”赵妮边收拾边说。
双井村通过红白理事会要求村民在婚嫁、丧葬等事情上,一律从简。有了约束,村里逐渐形成了节约为美的风气,也刹住了人情风。
2022年,我市宣传推广“鱼池经验”“积分制管理”“红领章”“五员议事”等乡村善治经验。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宣传推介典型案例20个。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沙洋县五里铺镇和钟祥市鱼池村入选全省“一约四会”优秀典型案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结束后,我市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大的变化。印发了《荆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7.5%、90%和60%。全市村庄清洁行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钟祥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强化美丽乡村试点示范,2022年创建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99个整治村。统筹开展美丽乡村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安排1000万元对考核优秀的县、乡、村给予奖励。
【关键词】农村改革
【数字说话】在138个村开展“政经分离”试点,11个村已实现分红,分红金额5180.67万元;累计化解债务14.8亿元,整体债务化解率95.57%,其中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
2022年9月25日,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委会旁的秸秆打包机开始工作了,这预示着“三无”村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动”了起来,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今年稻草价格不错,我们就想着把稻草收起来卖,增加集体收益的同时,也让村民多赚点钱……”三坪村党支部书记杜龙兵一脸笑容,用嘶哑的嗓子说,三坪村有3000多亩耕地,以前收割水稻时,村民都是请收割机边收边把秸秆粉碎还田。2022年,在沙洋县经管局的谋划下,杜龙兵打起了稻草的主意。
“1500亩田大约能收40万公斤稻草,按照650元/吨的价钱调出,村民可增加收益16.5万元,除去打捆机、运输、压缩等成本,合作社收益接近7万元。”杜龙兵介绍,2023年合作社业务将进一步拓展,到时不仅要收三坪村的稻草,周边村里的稻草也能收。
三坪村的改变只是我市开展“政经分离”试点的一个缩影。2022年,我市推进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行,在138个村开展“政经分离”试点,11个村已实现分红,分红金额5180.67万元。加快化解村级债务,累计化解债务14.8亿元,整体债务化解率95.57%,其中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5个县(市、区)村级债务全面清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沙洋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规范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7537家、家庭农场4873家。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各类服务组织2457个,服务小农户22.73万户次,服务面积930.37万亩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