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襄城北街,昭明台旁,一座三进两院的百年祠堂伫立。
1937年,“棉业改进所合作社训练班”在此成立,表面为纺纱培训,实际是为鄂北中共党组织培养抗日骨干,被称为鄂北“抗大”。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一批鄂北进步青年,从这里,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去。
临危受命 百年祠堂成鄂北“抗大”
11月10日,北街人群熙攘,走近单家祠堂,门口竖立“棉业改进所合作社训练班旧址”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单家祠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晚清名仕、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家族祠堂。“五四运动”前后,一批想要实业救国的留学生从美国购买先进机械放置在单家祠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逐渐沉寂的单家祠堂,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彼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与时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交涉,在单家祠堂创办一个名为“棉业改进所合作社”的训练班,为鄂北中共党组织培养抗日骨干。
1938年2月,中共湖北省临时委员会派左觉农(化名夏忠武)等人回到鄂北,整顿、恢复鄂北党的基层组织。5月,中共鄂北工作委员会成立,左觉农任工委书记,重点负责举办鄂北棉业改进所训练班工作。
“对外是纺纱培训,实际是培养进步青年,进行抗日宣传。”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张芬介绍,棉业改进所合作社训练班的招生对象为各地进步青年,入学前会对学员进行语文、数学、政治三科测验,3个月结业。
如今,硝烟早已不再。在单家祠堂驻足,仍能想象当时的进步青年,满怀救国壮志踏入讲习班,而又奔赴各地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去。
抗日救亡 这里曾是抗战后援地
1938年,左觉农回到鄂北后,为推动襄阳各界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泛发动党员、青年救国团团员、讲习班学员等,在襄阳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
在樊城鹤园组织联合义演和募捐、三次召开群众大会、发动数千人在襄城、樊城两地游行示威……
在训练班时,左觉农便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讲解抗日形势和当前任务。一批批进步青年在抗战宣传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左觉农的影响下,讲习所的大部分进步青年也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遍布各地进行革命斗争。
“这也是红色精神在襄阳的传承。”张芬介绍,左觉农也是受到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理论家萧楚女的影响。
左觉农1919年考入位于襄阳古城内的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0年,萧楚女应该校校长刘泥清邀请,担任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二师任教期间,萧楚女利用讲课机会,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正是在萧楚女影响下,左觉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活”在当下 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1984年,棉业改进所合作社训练班旧址被襄樊市(现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文物部门曾对单家祠堂进行修缮。
十几年前,单家祠堂租给他人经商,祠堂内先后开过茶馆、饭馆和服装店。2018年被文物部门收回。
2019年,襄阳市文物部门依据《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原则,对单家祠堂进行大修。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经过修缮后的单家祠堂,已恢复了古朴、典雅的模样。
“现在正在做布展方案。”张芬介绍,方案确定后,单家祠堂将变成历史文化和红色教育基地,并对外免费开放。
(湖北日报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张宵祎 见习记者刘远方)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