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研究思考】咸宁竹产业如何再火起来
湖北日报 2022-12-30 13:03:08

作者:咸宁市竹产业发展办公室调研组 

孟劼 宋礼勇 史青云

咸宁是楠竹之乡,全市共有竹林179.95万亩,其中楠竹约有177.9万亩,立竹量高达2.2亿根,大小竹林在咸宁随处可见。历史上,竹文化在咸宁蔚然成风,竹子一度被誉为山区人民的“提款机”。巨大的储量,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潜力,咸宁竹产业亟待全链条发力,再现历史辉煌。

咸宁漫山遍野的楠竹林。(张大乐 摄)

无法割舍的竹历史

近现代竹林种植面积几落几起。第一阶段,1949年解放前夕,竹林总面积不足10万亩,蓄积量为681万根。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竹林一度突破1000万根。1958年,由于过量砍伐,蓄积量只有420万根。第三阶段,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到1980年,万亩以上楠竹基地就有18处。90年代,竹林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和产量逐年提升。2004年左右达到顶峰,直到目前,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再没有大增或大减。

竹子曾是农耕时代的宠儿。生活离不开它。打的竹伞,戴的竹笠,穿的竹蓑衣,住的竹楼,坐的竹椅,睡的竹床,吃的竹笋,喝的竹酒,用的竹筷,摇的竹扇,就连扫地用的扫帚也是用竹枝扎成的。生产需要它。建房用的竹跳板、竹手脚架;农耕用的梨耙、竹连盖、竹晒垫;运输用的竹船,挑、盛、晒的扁担、筐、篓、箕、筛、篮、席等也无一不是用竹子做成的。文化钟情于它。竹文化在咸宁蔚然成风。农民艺术家余宏明,制作了2000余件竹雕陈列品,荣获“全国竹雕”大师称号。

竹子曾是山区人民的“提款机”。2000年左右,竹子可卖710元每吨,以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为例,户均有竹林超过20亩,1亩竹林一年约有1吨至1.25吨出竹量,一户竹农靠竹子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7750元。


当下咸宁竹产业

为何不温不火

老市场丢失。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化工产品的兴起,竹制品逐步失宠,比如空调的普及,竹床、竹席就被市场抛弃;农耕的机械化,让犁耙、竹连盖、竹晒垫成为历史;塑料制品的出现让竹篮、竹背篓失去了市场;过去随处可见的竹跳板、竹手脚架等建材也几乎全部换成钢材。超过90%的市场份额被金属制品或塑料制品所取代,竹子的硬需求一再被压缩。

新市场拓不开。目前,没有一家竹企业产值过亿。初级加工企业占比最多,竹筷、竹丝、竹签等初级竹产品加工、代工企业多达86家,占比76.1%。竹盐、竹笋、竹酒及竹木屑颗粒等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竹餐具、竹家具等主要出口欧美市场,附加值高,但因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开,就受疫情影响,处于半停产状态。

竹农已转行。竹子不再是竹农赖以生存的基础,更多竹农选择外出务工。如,大幕乡南山村原有村民685户,1950余人,而目前留守村民不足15%,且都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段。

科技难助力。一方面,科研方向更多关注的是竹林的栽培、抚育、品质改良及竹工艺,解决农业生产和小手工生产问题。成立于1999年的市竹科所,也主要是做栽培方面研究,在机械化和工业化方面基本没有涉足。另一方面,目前全市深加工竹产品主要有重组竹地板、竹盐、竹酒、竹炭、竹生物质颗粒、竹餐具、竹家具等,当下热门的竹产品新技术应用不多,比如,在竹缠绕、竹饮料、竹纤维及竹纸等方面,咸宁还存在企业空白。

生态待开发。一是生态旅游价值开发不尽人意。比如,早于1985年闻名的星星竹海,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很多咸宁本地人都不知道有星星竹海,犹如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实在可惜。二是碳汇价值待开发。竹林的碳汇能力是杉木林的1.4倍、热带雨林的1.3倍,一根竹子一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公斤,每亩竹林可产生0.5吨至1吨碳汇,全市180万亩竹林“碳汇矿”目前还在待守闺中。


如何让竹产业再次火起来

破题之策,别无他途,只有全竹利用、全链条附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社会生产三向同步发力。

要让竹子长得好、运得出。只有单根竹子重量增加、价格上涨,亩产竹子立竹量、出竹量上升,多管齐下,才能够有效夯实竹子第一产业发展的资源价值底盘,实现原竹资源从亿元量级向十亿元量级、百亿元量级跨越。一方面,让竹子的品质好起来。咸宁有超过70%的竹林属于低产林。调研组在实地选择了官塘驿镇黄沙村的两块样本各一亩现场计数统计,产量好的一亩有438根,差的一亩117根,两者相差3倍。要优化栽培管理,加强材用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纸浆用竹、纤维用竹等竹类良种定向选育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原竹品质。另一方面,山上的竹子要出得来。目前咸宁达60%以上深山里的竹子因为下山难题,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突破点在集约化经营。可学习浙江安吉县(竹林已100%流转到合作社),大力推进竹林种植由过去的各家各户望天收,转化为竹农大户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方式,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承包经营。

要让新市场打得开、站得住。扩大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支持崇阳县雷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赤壁利源林农楠竹笋加工项目建设,建优建强桂花泉雷竹小镇,做大做强竹笋加工产业。升级竹家居建材产业。加速发展竹地板、竹材加工、竹家具、竹装饰品、竹炭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动竹纤维加工转型升级,扩大建筑装饰品、餐具和容器制品的生产及市场推广。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建立竹产业研究院,推动竹纤维复合材料、竹纤维异型材料、定向重组竹集成材、竹缠绕复合材料、竹展平材等新型竹质材料研发生产,积极发展竹纤维、生物活性产品、竹医药化工制品、竹生物质能源制品、竹木质素产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深挖竹生态产业。把握竹子的固碳能力强于一般森林的独特优势,做实竹林碳汇交易制度。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精心打造星星竹海、洪下竹海、大幕山竹海。延伸竹文化产业。积极发掘竹艺文化,推动竹文化产品设计生产,传承发展竹刻、竹编、竹雕、竹纸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让竹企业活下来、能发展。整合竹产业链。根据竹林分布及交通状况,建立村一级竹材分解加工点,将竹材进行堆放及物理分解(切分、剖片、拉丝或竹笋剥衣);建立乡镇二级加工厂,完善配套水、电气及环保设施,开展竹片的脱糖、烘干及竹笋的保鲜、包装等工序;在县市区城区所在地或竹资源特别丰富的乡镇,建设功能完备、产业链长、生态环保,从叶到根综合利用的竹产业园区,努力构建竹企业集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让企业互补。打造线下线上竹产品交易平台。结合咸宁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条件,按照政府引导、平台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搭建集存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华中地区实体竹建材生产和集散中心,同时积极开发建立线上交易平台,不断提高线上线下市场的占有率。落实政策精准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重点支持竹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等。支持经营主体储备、申报、建设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竹产业开发。

要让竹产业聚得拢、叫得响。向龙头要引领。支持本土有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用率;引导本地竹产业各个细分领域企业开展联合经营,打造创新型竹产业集群,促进小微企业、代工企业向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转变;推进竹筷厂、拉丝厂等同质化企业通过整合、联合、兼并,实现技术革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洽谈引进,重点跟踪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管道、管廊项目落地。向品牌要带动。在各个细分领域选择1到2个品牌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竹产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向竹林要资本。健全竹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育发展竹林信托机构和林权交易市场,推动竹林资源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债券、基金和股票。向人才要支撑。成立竹产业研究院,加强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打造成省内乃至全国竹产业人才聚集的优质平台。向创新要竞争力。推动竹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采取“政府+企业+项目+科研院所”模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帮助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彭翠楠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