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记者邓云 通讯员熊妍
8月5日上午,在宜都市弭水桥村,一场“圆桌会议”正在宜都市乡村振兴培训学校举行。“村里的柑橘为什么卖不出价?基层工作怎样出圈?”圆桌会议上,村支书刘大卫带着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向专家们取经,17名旅游、农业、教育等业界专家轮番发言建议,刘大卫一边认真记录,一边交流回应,气氛轻松而热烈。
如何找到引爆点?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乡村
弭水桥村域版图面积13.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26人,872户,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42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百佳村民委员会、湖北省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宜昌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村里十分重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别看我们有这么多农家乐,山里所有农家乐的污水、仓储垃圾,全部集中收集再送到宜昌处理。现在是夏季枯水季节,溪水少但依然很清澈。”谈起弭水桥村,刘支书很自豪,他说:“成绩都属于过去。看外地那些搞得好的乡镇,例如浙江的‘老带新’、‘传帮带’,这项工作就成了突破口,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村里各种资源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我们弭水桥村能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引爆点?”
“宜昌市正奋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我们的乡村振兴建设也要成为长江大保护的典范乡村。”三峡大学阚如良教授建议,“长江大保护典范乡村,不仅是两山理论,也有创新实践园区的尝试,例如利用楼顶光伏发电服务游客纳凉,清洁能源是国家战略政策,围绕长江大保护典范乡村建设符合弭水桥村的特点,很接地气。”
4A景区缺卖点?
加点文化山水涨价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峡九凤谷坐落于弭水桥村十组,许多村民靠着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致富。
“百里荒有山楂树之恋,西湖桥有白娘子的故事,咱们村的九凤谷能不能找一个典故包装一下?”刘支书想用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周边经济。
“山水资源有同质化的倾向,九凤谷对‘凤’的解读还停留在导游词上,游客缺少体验感。”阚如良教授一针见血指出短板,随后开出“药方”:“加点文化,山水涨价。原汁原味的山水是一种原始资源,景区要开发成旅游产品,需要规划、开发、创业等一系列策划,建议可以增加一些小场景演出。”他用三峡大瀑布和清江画廊举例,通过水上娱乐、土家山歌表演等提高游客体验感,带来更好的旅游感受。“大多数山水旅游,到哪儿都是走路、爬山,其实游客也很累,现代人需要什么方式的旅游?怎样让游客真正放松身心?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阚教授表示,后期将带团队来和景区对接,打造景区专属的特色。
茶叶柑橘卖不出价?
品种营销是关键
弭水桥村位于宜都市西南,因穿村而过的拖溪河上有一座清代四跨石板桥而得名,全村地处丘陵地带、山岭分布错落有致,常年雨水充沛,气候宜人,茶叶、柑橘、旅游是村里的主导产业。
“我们的茶叶不比安吉白茶差,为什么就卖不出价?村里的柑橘十几年都是几角钱一斤,村民从山上背几百斤柑橘,只能卖几十元,包括我们村的采摘园,一两百亩地种的葡萄、火龙果,可就是赚不到钱,地租都交不起。”谈到村民的辛酸,刘支书急迫的向专家们请教:“怎样让农产品卖出价?”
宜昌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黄声东建议:“保留适宜本土生长的优良品种,例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等茶树品牌,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加大开发与利用,淘汰不适宜的茶树品种,例如前期引进的福云6号茶树品质不适,建议淘汰更新。还要做好市场细分,钻研市场营销。此外,还可以通过科技农业,减少对土地的依赖。”黄声东拿出农业部门统计数据,“茶叶出口势头强劲,全市出口约7万吨,这是值得重视的市场方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