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高质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培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力量。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也为推进师范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一、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持续增强师范教育使命担当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在落实教育强国国家战略、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从入学、就业等老百姓急愁难盼中找准师范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永葆“家国天下”的教育情怀,在服务教育强国中展现作为。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概括和体现,是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重要论述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蕴含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因此,锚定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勇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国家责任与弘道使命,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是师范教育要担起的时代重任。
秉持“仁智兼修”的教育理念,在构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中勇挑重担。教育家精神彰显了优秀教师内化于心的职业精神和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蕴含了以仁爱育人、以智慧育才的教育期待,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应有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情怀,是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对师资培养规格要求的提升,师范院校应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勇担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以教育家精神的“中国特有”彰显师范教育的“中国特色”,大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坚守“知行合一”的教育传统,在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中实现价值。“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教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服务基础教育的精神引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具有天然的紧密关联,更容易“同频共振”,师范教育不仅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也是教师队伍的培养者和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师范院校必须着力践行教育家精神,强化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不仅要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成长提供理论支撑,更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动态,培养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高质量教师。
二、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质,不断优化师范教育培养范式
“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摆在所有师范院校面前的时代课题。师范生是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后备军,其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专业学识与能力素养直接关系着能否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师范生,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深化改革,注重整体素质提升,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教育家精神充分融入师范教育课程之中。通过开设专题必修课,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育通识课程、学科课程等,引导当代师范生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
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日常教学。以卓越教师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系统训练,通过打造师范生线下成长平台、智慧学习空间等,采取名师示范、课题研究、论坛研讨、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多样形式,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数字素养等综合育人能力。
以教育家精神赋能学校文化。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形态,师范院校要注重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壁画、雕塑、校史陈列等呈现形式和舞台剧、微视频等传播方式,讲好教育家的故事,弘扬教育家的思想、精神和风范,共同营造师范生身边有教育家、有好老师的良好育人生态。
三、勇于探索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逐步完善师范教育支持机制
培育高质量教师既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关键路径。师范教育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等特征。弘扬教育家精神,服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需要完善协同发展的支持机制,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夯实教育家型教师成长之基。
构建多元共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合作,持续完善“U-G-S”三方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育改革融为一体,完善师范教育“双导师制”,选聘教育家型教师作为实践导师走进师范生课堂,使师范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与践行教育家精神。
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师教育大联盟。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强不同师范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范生培养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创建培育优质教师的行业联盟。高水平师范大学发挥学科、师资与平台优势,地方师范院校发挥满足地方教育发展需求、辐射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功能,双方互学互鉴、互促共研,协力培养高水平卓越教师。与此同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数字教育建设,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形成教师教育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师范生自主培养质量。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破解的教育难题更加复杂,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以改革思维坚定信念,以大无畏勇气攻坚克难,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教育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全国近50万所学校,有1890多万名教师,托起近3亿在校学生的教育,关联着学生家长群众近8亿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的奋斗目标,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进什么”。师范教育的方式要让学生受益,师范教育的过程要让家长放心,师范教育的效果要得到社会认可,弘扬教育家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必将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大有作为。
(作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郑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