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明 郭诩 竟陵四景图(局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丁燕 范江欧美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武汉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十大精品文物特展开展,系该馆“顶流”文物首次集中展示。十件文物涵盖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书画和金银器等门类,其中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当天举办的“镇馆之宝·馆长说”活动中,馆长王瑞华深情讲述“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
从商代到明清
串起一部江城文明史
元 金头饰
武汉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万余件(套),为诠释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的主题,该馆组织专家对数千件珍贵文物反复考量,从稀缺度、类别、工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维度进行遴选,最终确定馆藏十大精品文物。分别是:商代凤纹方罍、东汉诗经铭文铜镜、唐代龙纹玉佩、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金头饰、明代《江汉揽胜图》、明代郭诩《竟陵四景图》卷、明代蓝釉描金鸡心执壶、清代“乾隆御制”款双凤交颈玉执壶、清代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等。
明 蓝釉描金鸡心执壶
这些文物是江城文明史的实物见证,展览结合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东汉 诗经铭文铜镜
其中,出土于武汉蔡甸的商代凤纹方罍,庄重大气,铸造难度高,其纹饰代表了青铜时代纹饰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东汉诗经铭文铜镜,其上铸有散佚千年的《鲁诗·硕人》篇,留存了珍贵的儒家经典实物文献。
唐 龙纹玉佩
唐代龙纹玉佩,造型生动,纹饰细腻,体现了盛唐重体量、重骨法的玉器风格,是唐代玉雕的佳作。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现存极为稀少的以人物图案为主要题材的元代青花瓷器珍品,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土于武汉黄陂的元代金头饰,则代表了元代金器精湛的工艺水平。
明代《江汉揽胜图》描绘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武汉三镇景观,留存了500多年前武汉三镇相对真实的图像记忆,为了解武汉的历史变迁传递了重要信息。明代著名浙派画家郭诩的《竟陵四景图》,近10米长卷布局有致、独具匠心、水墨淋漓、气势恢宏,展现了明代中叶天门地区的景物风貌,具有较高史料价值。蓝釉描金鸡心执壶出土于武汉江夏一座明代镇国将军墓中,器型规整,胎质致密,釉面光润,壶身有多处描金,釉色纯净深沉,是明代蓝釉瓷器中的杰出代表。
清 乾隆款青玉双凤交颈壶
清代“乾隆御制”款双凤交颈玉执壶,玉质温润无瑕,造型新颖奇巧,工艺精湛,寓意美好。壶底刻有“乾隆御制”填金篆书款,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监制的御用器,也是清代玉雕中的精品。清代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以行、楷、隶三体相参,书法缓急相间,稳健遒劲,奔放潇洒,疏密倏转,体现出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
给梅瓶找家 为方罍“加冕”
守护“国宝”的故事也精彩
精品文物惊艳,背后故事也精彩。馆长王瑞华介绍,这10件文物既有传世品,也有武汉地区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还有戎马一生老将军的慷慨捐赠。
元 青花“四爱图”梅瓶
为让“国宝”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几代文博人加入“国宝”守护行列。站在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展柜前,王瑞华说,“每每提及梅瓶,就有一种自豪感。”原来,上世纪80年代,一对夫妇抱着梅瓶走进武汉市文物商店,因与负责收购的老师傅未谈拢价格,两人抱着梅瓶又走出商店,当时身为学徒的王瑞华得知此梅瓶价值极高,就追出去劝说。一句“瓷器一破,不值半个”,说服对方将梅瓶出售给国家收藏。“从此,‘国宝’有了家。”王瑞华动情地说。
同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商代凤纹方罍,器盖出土时已佚失,留下不小的遗憾。器盖不能寻回,但为其配盖是可行的。馆方参考目前所见商周方罍完整器,根据主题纹饰在器身与器盖上的分布特点,从中甄选出与凤纹方罍体量、造型、工艺最为接近的洛阳博物馆藏“母鼓”龙纹方罍为参照。通过三维扫描、数据修复、3D打印、翻制硅胶模具、制作蜡模、青铜铸造、铜器表面做旧等技术手段,为凤纹方罍配置了合适的器盖,成功为凤纹方罍“加冕”,弥补了一大缺憾。
商 凤纹方罍
国家一级文物、清代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为武汉黄陂籍将军童邱龙1988年慷慨捐赠给武汉博物馆的百幅作品之一。童邱龙将政府颁发的15万元奖金全捐献给家乡用于教育事业。
明 江汉揽胜图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珍贵书画藏品,《江汉揽胜图》展出时间为两周,观众可预约免费参观。
(本版供图:武汉博物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