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史海钩沉】保康首任知县苏惠和其人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15 09:15:48

明弘治十一年(1498)保康开阜建县,第一任知县苏惠和“开创县治、勤政善政、施德于民”的品行被后人所盛赞。其业绩,明、清两朝的国史方志均有记述,保康城内现存的“苏公泉”“苏公井”等文化遗产,更是一方百姓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

图片

然而,自清乾隆至今200多年来,“湖北保康创县知县蒲惠和”的文字,却出现在苏公家乡四川蓬溪的人文资料甚至官方志书中,湖北的历史书籍对他的记载也较片面。去年“五一”小长假,笔者有幸通过四川省遂宁市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蒲文常,结识了现供职于蓬溪县政协的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胡传淮先生,我俩就保康创县知县的身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

根据我提供的明《湖广图经志》、清《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郧阳府志》和《保康县志新繤》等典籍的相关文字,胡先生经过认真搜寻查证,终于在四川的史书中找到了苏惠和的确切记载。他说:“苏惠和、蒲惠和分别是蓬溪县的两个不同历史人物。说蒲惠和为湖北保康知县的是清乾隆《蒲氏宗谱》、道光《蓬溪县志》和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但比这三书更早的明嘉靖《潼川志》、清雍正《四川通志》等地方正史,都有苏惠和任保康知县的明确记载,证明苏惠和才是保康的创县知县。”资料显示,蒲惠和生卒未详,系明嘉靖丙午(1546)科举人,登科时间比保康建县晚48年,否定了蒲惠和任保康创县知县的可能性。在胡先生的帮助下,弄清了许多我们先前并不知晓的历史事实。缺憾的是,也许苏氏族人在张献忠剿四川时举族逃亡,目前《苏氏族谱》无存,也未发现苏惠和的后裔。

明嘉靖《潼川志》载:“苏惠和,字子可〔介〕,仕南宁学正,擢保康知县。刚敏有斡力,分俸赡养,尤勇退在下不干有司,为乡评所重。”万历《潼川州志》载:“苏惠和,蓬宁人,明成化二十二年举人。历仕保康县知县。”

图片

明朝时,蓬溪县一度与遂宁县合并,改称蓬宁县,隶属潼川州。综合各志记载,苏惠和属蓬溪县人,系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举人。入仕后,在担任广西南宁府学官、湖广保康县知县等职期间,以刚毅敏捷和善于管理而著称,常拿出薪资扶助有困难的人,特别不允许属下或家人干预公务的做法,获得良好口碑。

保康地处偏僻,群山簇拥,居民五方杂厝。弘治年间,明王朝为“处置流民,安定地方”,从根本上解决楚、陕、川老林地带“鞭长莫及,难以施治”的难题,决定划出原房县的宜阳、修文二乡四里设立保康县。对于这样一个边远、贫困和动乱不止的山区新县,选派创县知县当然要百里挑一。最终,经孝宗皇帝钦定,时任南宁府教育行政长官的苏惠和脱颖而出。史书记载,“其人练达治体,人物老诚”,与保康人民同心同德,政绩十分突出。

苏惠和走马上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县署的驻地和新城建设等难题。上任伊始,他带领幕僚实地勘查境内多处靠山近水的平畈,经过综合考察论证,最后将城址选在了县境东北部的潭头坪(今城关镇)。类似寺坪“九斤城”等有关当年选择城址的故事,至今在保康民间流传。

潭头坪地处清溪河东岸坡冈,当时遍生荆棘,一片荒凉。为尽快完成兴建城池的计划,他走访里乡,动员绅商里民踊跃捐资投劳,开展市政设施建设。首先,建造县署内外公房300余间;然后,建起文庙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号房45间;再后,建成南北西三坛、城隍庙、分司公馆、阴阳、医学、养济院、申明亭、社学馆舍等公共建筑。同时,修筑高1.8丈、宽1.2丈、长240丈的夯土城墙,后扩建到宽1.3丈、长510丈的规模。并沿城墙开挖防御濠沟,筑起迎晖(东门)、迎秀(西门)、迎明(南门)、迎恩(北门)和迎翠(小南门)五道城门。

在苏公的带领下,仅用五年时间,就使潭头坪“变荒山为泮宫,变陋俗为衣冠”,一座崭新的山区小城初具规模。县署初建竣工,苏惠和为此百感交集,以《县治喜成》为题即兴赋诗一首:“东瀛此日变桑田,相望楼檐万井烟。基地已芟青草尽,公庭挹秀翠微连。四郊镇日开田里,中夜清宵沸管弦。邑创房陵成要路,民安物阜乐尧年。”

随着城区的形成,城内户口蕃息,人口激增,居民的出行、就学、饮水等市政问题日益凸现。为解决人们涉水过河困难,苏公多方筹资筹劳,分别在城南、城北各建一座石桥,南桥宽2.5丈、长17丈,北桥宽2.5丈、长20丈,两桥后在城市扩建中被拆除。

为解决子弟就学困难,他择址陨山(今保康楚韵酒店院内)创建学宫,兴办县学,该学宫几经战乱焚毁,到民国中期终成“败瓦颓垣”。

为解决居民下河挑水路远不便的问题,他亲往城东山麓寻找泉脉,在东山脚下发现泉眼,带领署员和居民凿山开渠,引清澈甘甜的地下泉水至城内东门入井,该井为双井并列式,井下互通,口径1.5米、深2米,井台由6块扇形青石拼接而成,至今润泽着老城百姓。

图片

苏惠和以民为本的为官品质,受到政商各界和广大士民的普遍好评,明嘉靖《湖广图经志》评价他“开创县治,凡百庶务,亲身规划。九年满去,士民流涕载道,至今思之。”

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创县知县苏惠和的故事仍然在保康民间传颂。保康县城,曾有许多以“苏公”为名的堤、桥、泉、井等文化遗迹,大多因城市的改造和扩张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苏公泉”“苏公井”保留到了今天。

明万历《潼川州志》记载,苏惠和告老致仕后,正德皇帝朱厚照亲自下旨,由国库出资,在四川蓬溪为苏惠和修建了御制牌坊,并题书“腾霄”二字为牌坊命名,以褒奖他任保康知县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封建时代对一名退休“七品县官”的最高奖赏。

(马宗佑)

责任编辑:汪兴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