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王建文:新兴硅业“小巨人”
湖北日报 2023-06-13 08:28:07

宜商名片

王建文: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带领团队,将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厂从零起步,发展成为行业内技术领先的“小巨人”。

他经营企业,近三年来逆势增长,公司产值从8000万元,迅速攀升至近4亿元。

他瞄准未来,投资52亿元,新建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成为业界一匹纵横驰骋的黑马。

创业八载

硅业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王建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巨幅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区域分布图,红蓝两色小旗子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

“这些小旗子的标注点,都是我们公司的上下游朋友圈。”王建文笑着向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他跑遍了全国200多家合作商,不少企业负责人也前来兴越公司现场考察,洽谈深度合作。

可8年前,兴越公司刚起步时,面对资金不足、市场拓展困难、客户群体少等等诸多困难。缺乏资金,王建文就一家家银行拜访;为了拓展市场,王建文连续几个月长期在外奔忙。凭借一股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一片赤子之心,他迎来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兴越公司产品从两个发展到八个,职工从4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工业产值从1000万发展到近4亿元,兴越公司成为国内资质齐全、规模前列的有机硅深加工下游企业。

“有机硅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化工向新材料产业裂变升级的重要赛道。”王建文介绍,今年5月17日,中国氟硅有机材料行业协会授予猇亭区“中国有机硅创新之都”称号,猇亭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地区。

目前,在猇亭兴发新材料产业园,一条覆盖“有机硅原料——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中间体——有机硅产品”的有机硅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我创办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是看中宜昌有机硅产业在全国的资源聚集优势。”王建文说,经过八年沉淀,兴越公司不仅配套兴发集团取得快速发展,而且与国内合盛硅业、山东东岳、山东金岭、唐山三友等国内知名单体厂合作密切,助力国内有机硅产业循环发展。

王建文在公司新项目建设现场介绍进展(左)

精深加工

打造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6月8日,在位于猇亭的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硅胶生产车间,白色透明的硅胶从生产线末端流出,工人熟练打包后,装车发往外地。

“这是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王建文介绍,硅胶应用广泛,日常生活所见的手机壳、密封圈、婴儿奶嘴等都用其作为原料。

这种硅胶采用高活性吸附材料制成,质地柔软、稳定性好,正是通过加工上游有机硅单体企业的副产物而得,可谓变废为宝。

王建文说,有机硅单体是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由几种基本单体可生产出成千种有机硅产品。

兴越公司坚持错位发展,瞄准兴发集团等有机硅单体生产中的副产品深加工,引进专家在细分领域策划产品、更新工艺,研发出下游深加工产品。

“有机硅单体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高沸点混合物、低沸点混合物、共沸点混合物、一甲等副产品,其深加工是行业难题,但现在已经突破。”王建文说,经过反复实验加工,公司每年可消耗上万吨副产品,兴越公司也成为行业内有机硅副产品处理龙头企业之一。

例如,高沸物是指沸点超过72摄氏度的甲基氯硅烷的混合物。以前,大家习惯将它作为废料进行处理。后来,很多企业将它水解做成高沸硅油,但高沸硅油外观较差、挥发性高,气味大。为此,兴越公司科研人员针对它的缺点,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最后把它做成了一个清澈透明、不含氢的高沸硅油。目前,改性硅油主要是用于玻璃胶领域,其在拉伸强度上甚至比传统的二甲基硅油效果更加优异。

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背后依靠的是科技力量。兴越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并拥有一支自己的研发团队,与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武汉化工设计研究院等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共同开展行业核心技术研究攻关。

通过科技创新,兴越公司推出了硅油、硅橡胶、硅氮烷、正硅酸乙酯等系列产品。其中,硅橡胶、硅油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企业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申请4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4项。

唯有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企业才能行稳致远。近三年来,兴越公司累计投入6900万元进行设备设施整改,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在兴越公司厂区一侧,一排高大的装置格外引人注目。王建文介绍,这里过去是公司的海绵铜提取车间。海绵铜曾是一个市场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但在生产加工的同时会产生工业废水,为了保护母亲河长江,公司痛下决心关闭了此车间,就地安装了先进的环保装置。

不仅如此,兴越公司还新增尾气回收处理系统、增加事故应急池。王建文说,目前公司厂区废气、废水、废渣循环利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全部进罐区。

兴越公司不断推进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公司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抢占风口

延长有机硅产业链

初夏时节,烈日当空。在猇亭区马鬃岭路和凌云大道的交汇处,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强夯机来回穿梭,夯锤上下起伏,正在对广阔的场地进行基础夯实。

“目前地基强夯工程已处于收尾阶段,接下来场地临建全部进场,抓紧有利施工时段,冲刺施工进度”。王建文说。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汽车、电力、医疗等行业对有机硅材料的需求日趋旺盛,有机硅已成为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有机硅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风口,而湖北是我国有机硅产业最为集中地区。

为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要求,王建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线,成立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今年3月20日,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在猇亭区奠基开工,标志着宜昌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向高价值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本次开工建设的年产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共计投资52亿元。产品囊括硅油、硅橡胶、功能性硅烷、有机硅杂化材料,有机硅-互穿网络材料五大类,细分产品项目55种。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值60亿元,年利税超过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人以上。

“项目分三期实施,今年年底前,首期工程将竣工投入使用。”王建文坚定地表示。

“我们将以氯硅烷合成及深加工为切入点,建成国内首个系统的以普通氯硅烷为原料的高附加值有机硅新材料生产基地。”王建文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助推宜昌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手记

专注的力量

说起有机硅,很多人感到陌生。但业内常把有机硅比作“工业味精”。

你可能想不到,从军工产业到隐形眼镜,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百姓生活,都能尝到这“工业味精”的味道。

正是基于其用途广泛,有机硅新材料如今站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口。

王建文无疑是风口上的舞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善舞者莫不甘于寂寞,在无人击掌时默默苦练内功。

创业之初,王建文在有机硅单体巨头的下游寻找商机,带领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单体企业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一大难题,很多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去处理。”王建文说,而兴越正好愿意潜心静气研究如何破解,与行业共同发展。

专注细分赛道,持续精耕细作,历经8年,王建文将企业打造成行业内的专特精新“小巨人”。

“新投建的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细分产品项目多达55种。”王建文说,每个产品都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这既是他专注有机硅行业收获的“独门秘笈”,也是他敢于在产业风口上起舞的底气所在。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刘远新 通讯员刘萍 郑燕杰

责任编辑:陈晏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