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史上最长“双11”又来了
天门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想买些啥?
■文/图 欧阳雅娴
“以前的双11,顶多提前一两天提醒我,现在倒好,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预热了。”国庆假期刚过,不少网友发现,一年一度的“双11”战鼓已然擂响,从最开始的11月11日当天,到现在持续近一个月的“狂欢”,“双11”战线越拉越长。根据网络平台的活动显示,今年网上的“双11”活动已于10月9日晚开启,一直持续到11月14日,一举刷新“史上最早、最长双十一”纪录。
在天门,市民们每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清单,也折射出不同年龄层鲜明的生活需求与消费偏好:“00后”以学生为主,聚焦3C数码与学习刚需,消费时依赖父母支持并理性对比线上补贴与线下售后;“90后”作为职场人或新晋宝妈,一边囤着护肤套装与面膜,满足悦己需求,一边为宝宝采购奶瓶奶嘴、婴童拉拉裤等;“80后”作为家庭核心,侧重家居升级,功能沙发、扫地机器人是热门,同时也会储备纸巾、洗衣液等家庭耗材,还会为自己和父母购买复合维生素、钙片等健康产品;“70后”追求品质生活,扫拖一体机器人、全自动洗衣机等智能家居解放双手,优质床上四件套、品牌厨具也是清单常客;银发族则秉持实用主义……
不同人群的“专属购物清单”
“读高中时用的都是爸妈换下来的旧手机,今年上大学了,又趁着现在双11大促,爸妈同意我挑选一款自己喜欢的手机。”10月19日,正在一家专卖店内挑选手机的大一新生王良锋表示,现在他还在犹豫从什么渠道购买新手机,“因为预算有限,线上的价格减去各种补贴后能便宜几百元,线下的活动力度虽然小一点,但是能看到手机的样式,还有碎屏险、一年内换新机等优惠政策。各有优势,都挺优惠的。感觉近几年的双11开启时间越来越早了,留给我们对比、挑选的时间也更长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冲动消费。”王良锋说。
除了想购买新手机,王良锋还打算添置一些数码产品。“购物车还添加了几款无线鼠标、蓝牙耳机等数码产品。”王良锋说,这些数码产品在大学期间也需要使用,正好趁着“双11”全部搞定。
随后,笔者从天门一家数码产品专卖店获悉,今年实体店的“双11”活动目前还未完全敲定。“我们实体店现在的活动力度也很大,而且线下售后会更方便一些。”该店店员说道。
当日中午,笔者在万达广场一楼的美妆店看到,一些顾客正在美妆护肤品牌专卖店试用产品,虽然目前商场内还没有张贴醒目的“双11”活动海报,但店内已经开启了“双11”模式,折扣基本在9折左右,有些商家还推出了买2件8.7折的优惠政策,吸引不少爱美人士驻足试用。
吴雅琪今年30岁,是一位爱美女性。“听说今年双11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所以我在国庆节期间不停地刷各个美妆博主的直播间,也在社交平台刷测评的帖子,就想着趁双11优惠囤一拨好物。20号晚上8点付定金,所以先来线下实体店试用一下看中的产品。”吴雅琪说。
10月21日,在天门城南一家家具品牌店内,今年43岁的市民张女士正在挑选合适的沙发,想要趁着“双11”大促,将家中已经使用了10多年的老沙发换掉。
“线下购买能够看到款式、材质,还能试坐,但是销售人员告诉我线下的‘双11’活动还没确定,要等一等才能知道最后的优惠价格,就怕这一等最后又错过了线上的活动;线上购买虽然价格低,但只能根据网上的买家秀进行‘盲选’,售后保障也不如实体店完善,所以我迟迟没有下单。”张女士表示。
除了换沙发,张女士还准备给自己和父母购买一些保健品。“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健康更加重视了,准备给自己买一点复合维生素,给父母买一点适合老年人的钙片,全家人一起健康!”她笑着说。
从各年龄层消费行为来看,理性消费体现在多维度:一是需求聚焦,每个群体的购物清单都紧扣核心需求,如00后的学习、90后的母婴与职场、80后的家庭,无明显无关品类;再就是消费者们的决策审慎,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常态,线下看样、试用、体验,线上比价、锁定优惠,流程完整且有条理;囤货克制也渐成常态,这种“个性需求+理性决策”的消费模式,让双11购物越来越回归消费本质,告别盲目狂欢了。
注重实用 理性“剁手”占上风
经过了多年的“双11”,许多网购一族对这场购物狂欢节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笔者在走访中发现,“理智”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实用已经取代凑热闹,成为很多人的购物心态。
80后的市民向女士喜欢网络购物,自进入10月以来,她闲暇时就逛电商平台、看直播。
“生了二胎以后,需要买的东西太多了,正好双11来了,不仅要买冬季的衣服、一些日用品,还要给宝宝买尿不湿、湿巾纸、奶粉等。”向女士说,她不会盲目消费,而是将想买的东西先加入购物车,等过上一段时间再考虑看看,基本上每次都能删掉两三件。
向女士笑言,最初几年的“双11”,她会跟风冲动消费,买了不少不实用的商品。“比如家用除螨仪,我纯粹是跟风买了,只用过一两次便束之高阁,既占地方又不知该如何处理。”向女士说,“现在不一样了,有一些商品,我会关注一段时间,货比三家,多看看介绍和评论,提前领好优惠券,放在购物车里,等着开售下单,我的宗旨是不盲目和冲动消费。”
今年“双11”开启以来,向女士花了不到一千元。她总结说,“剁手族”主要是因为花钱没有计划,特别是为了满减优惠各种凑单,买不实用的东西。她建议,如果要凑单,可以买一些保质期长的日用品,至少不会变成闲置物品。
70后刘女士也是如此。她告诉笔者,今年买东西会更理智一些。“我常和朋友讨论哪样产品值得买,哪样产品很‘鸡肋’,大家一起讨论,就会发现什么产品在双11期间购买划算。”刘女士笑着说,到现在,她的购物车里就只放了一件大衣和一套常用的化妆品。
“以前双11,我总是忍不住买买买。现在的双11规则复杂,有些看似低价的背后,价格并不比平常便宜,甚至是全年最贵,而且现在也分不清真正的双11了,现在才十月中旬,今晚就有一波付尾款大促来袭,好多同事都在讨论。”在天门生活的上班族小微表示,今年双11大促,她身边的朋友也都计划得很“冷静”,在购物前会仔细评估商品的实用性、质量和价格,不会仅仅因为“折扣”而冲动下单。
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双11”没有计划地冲动消费,可能会带来很长时间的心理负担,所以不会疯狂抢购,而会更加理性地看待电商促销活动;不再只关注价格,而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如今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频繁,“双11”的吸引力被削弱,也使得消费者更加理性地对待“双11”。现如今,除了“双11”,还有“618”“年货节”等各种购物活动,以及日常的直播带货、限时折扣等活动,消费者们大多有需求时会直接购买,不再需要专门等“双11”来囤货了。
来源:《楚天声屏报天门周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