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0月2日在家休息时,我接到了建阳坪村二组文道碧打来的电话,她是我驻村期间认识的邻村村民,电话里语气格外热情:“老王,6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咱想把我们洪山寺片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您在我隔壁李家山驻村时搞宣传、写文章、拍抖音都很红火,能不能帮咱找几张照片?要是能开个直播、写一篇报道就更好了。”我听着这份真诚的邀约,当即欣然答应。
原以为能按时赴约,没成想5日接到村里通知,国庆假期要提前上班,6日忙到下午四点多,我才和驻村书记晓峰匆匆出发,赶往建阳坪村二组洪山寺。刚到公路边,就看见广场上已经热闹起来: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支起了一套简易的音响,歌声混着人声飘过来;十几米长的条桌铺着艳红的桌布,一字儿在广场中央摆开,村民们正从各自家里担着饭桶、端着菜盆往这儿赶,木桶里的米饭冒着热气,瓷盆里的菜油星子还在闪,热闹得像提前开了锅。
最先迎上来的是王世兴,脚步轻快地走到我跟前:“老王,您可算来了,文道碧正在灶房里盯着做干锅辣子鸡呢,香得很。”说话间,我瞥见桌子旁边露出两瓶昭君窖藏酒的标签,他看见我在瞄这边,告诉我,这窖藏酒是舒德元的儿子舒化佩买的,王世义送来了几瓶红酒,王邦六带的两瓶白云边酒,这些,都是他们特意去镇上挑的,想着给老人们添点过节的滋味。
顺着王世兴指的方向,我来到公路边上文道碧的家里,此时她正围着灶台转。腰间系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手里的锅铲上下翻飞,铁锅里的辣子鸡裹着红油蹦跳,青椒、花椒的辛香顺着风漫了满广场。灶台上摆得满满当当:刚切好的猪肝码在瓷盘里,泡着银耳的盆里还浮着几颗莲子,那是李奶奶一早送来的,攥着文道碧的手说“老人们牙口不好,炖碗羹软和,我这就回去烧火”;旁边不锈钢盆里盛着的猪脑壳炖洋芋,是张大爷炖了两个钟头的,汤还冒着泡,他说“烂乎得很,老人一抿就化”。文道碧的丈夫舒开金就守在旁边,一会儿帮着递葱姜,一会儿给灶膛添柴火,自始至终没说啥话,却把灶房里的杂活都揽了下来,眼神里满是对文道碧的支持。
没一会儿,村民们端来的菜肴把场坝上的红布桌铺得满满当当。文道碧的辣子鸡红亮诱人,王代全家的炖排骨汤飘着油花,张宜凤的瘦肉辣香扑鼻,万能慈家的炒腊肉泛着酱色,向啟珍的豆腐煮白菜撒着葱花,李作珍的腊排骨煨海带堆得冒尖,郝琼的腊座子炒鹿茸菇透着鲜气,向平的炒鸡蛋金黄软嫩,还有王家年的炒土豆丝、凉拌节节根,李明训的豆腐乳、青椒炒瘦肉……算下来足足42道,有的用粗瓷盆装着,有的用不锈钢碗盛着,盆沿和碗边沾着的汤汁,都是实打实的心意。连饭甑子都是两家凑的,东边舒家的木甑子蒸米饭,西边王家的铝甑子温菜,蒸汽裹着米香在广场上绕,引得人直咽口水。
开饭时的规矩透着贴心:80岁以上的老人先入座,被晚辈扶着走到条桌最里头,竹拐杖轻轻靠在桌腿边;接着是70岁、60岁以上的长辈,顺着桌沿依次坐开,没人招呼,却默契得很。文道碧拎着勺子挨桌添饭,舒开金就帮着分碗筷,偶尔还会给文道碧递杯热水;王世兴则忙着给老人们倒酒,既有邻居购买的的瓶装酒,也有村民自家酿的散包谷酒,不喝酒的老人面前,早摆上了婶子们凑钱买的雪碧和橙汁,甜丝丝的气泡“滋滋”地响。
酒过三巡,文道碧和舒开金端着酒杯站起来,杯子里各盛着一两酒,要敬在场所有老人。“谢谢大伙来凑这个热闹,祝老人们身体健康、节日快乐。”文道碧话音刚落,桌旁几个年轻点的村民就起哄:“光敬老人不行啊,你们两口子得喝个交杯酒。”我也跟着凑趣地喊了句“喝一个”,周围的笑声瞬间涌了上来。文道碧笑得大方,伸手就挽住了舒开金的胳膊,舒开金却红了脸,手都有点僵,旁边有人赶紧帮他俩扶住了酒杯。文道碧仰头就把酒喝了个精光,舒开金本就不胜酒力,只抿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可架不住大伙的热情,没过多久就略显醉意,脸颊泛着红。
下午5点半,饭刚吃完,广场上立马动了起来。几个五十岁左右的嫂子没等安排,就麻利地收拾碗筷,碗摞碗、盘叠盘装进竹篮;有人扛着扫帚从桌这头扫到那头,连掉在红布上的饭粒都捡得干净;还有人搬桌子、挪凳子,眨眼间就腾出了中间的空地,晚会要开始了。舒开金想帮忙收拾,却被文道碧推着往旁边坐:“你喝了酒,歇会儿,这点活我来安排。”
文道碧擦了擦手上的油,拿起话筒就成了主持人,嗓门清亮:“咱今晚不搞虚的,都是老伙计们爱听的唱、爱瞧的舞,大伙尽兴。”说着,她特意往我这边递了个眼神,对着话筒补充道:“今天还有个贵客,这是咱兴山搞直播、拍抖音有名的李家山驻村工作队队员,三水。你们的子女这会儿要是刷抖音,就能看见咱这场中秋活动,瞧见你们吃得开心、玩得安心,也能少点牵挂。”
这话刚说完,七八个六七十岁的大姐就围了过来,手里攥着手机,笑着问我:“同志,你就是‘山水’吧?我想关注你抖音。”我一听就乐了,连忙解释:“大姐大婶,我是‘三水’,不是‘山水’。我叫王尚淼,小时候算命说命中缺水,爸妈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淼’是三个水,所以大家都叫我三水。”说着我把手机递过去,帮他们搜“三水”的账号,老人们看着屏幕里的抖音号,念叨着“原来是三水啊,难怪搜不到”,一个个点完关注,才满意地回到座位上。
晚会正式开场,音响里飘出了《开门红》的调子,几个婶子拎着彩扇走上前,脚步虽不算特别整齐,却透着股子精气神,扇面一展开,红得像团火;紧接着是九子鞭表演,村民们握着彩鞭在空地上转,鞭梢打着节奏“啪啪”地响;彩船舞《庆中秋》一上场,扮船娘的阿姨扭着身子,引得老人们跟着拍手;民间小调《十对花》、装碗菜鼓戏、花球舞《有啥不如有个好身体》轮番登场,每演完一个,台下的掌声就盖过一阵风声。
唱歌环节更是热闹。龚平先站出来,一亮嗓子就是豫剧《扬子荣选段》,字正腔圆;吴琼接着唱京剧选段,韵味十足;舒启生的《妹妹坐船头》一开口,就有人跟着哼;吴琼和王世兴合唱《送战友》,眼神里满是默契;李明训的《手拿碟儿敲起来》、舒化红的《西海情歌》、舒玉龙的《来生缘》,还有王家兵用苗语唱的《阿爸阿妈》,一首接一首,老人们听得入神,有的还跟着打拍子。
这时有人想起了舒开金,朝着他喊:“开金,你也来唱一首。”舒开金赶紧站起来,双手作揖,带着点醉意笑着说:“今天酒喝多了,实在唱不了,对不住大伙。”文道碧见状,立马拿着话筒圆场:“他呀,喝了酒嗓子就发紧,咱不勉强,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节目,大伙接着看。”几句话就解了围,舒开金感激地看了文道碧一眼,悄悄往后退了退,继续笑着看台上的表演。
75岁的张宜凤最活跃,刚唱完《沙家浜》里的“智斗”,又拉着人扭秧歌,红绸子在手里甩得翻飞,额角的汗都顾不得擦。台下有位因病不能说话的老人,被家人搀扶着坐在轮椅上,自始至终盯着场地中央,手指在膝盖上轻轻跟着节奏动。有人递给他一块月饼,他慢慢捏在手里,眼睛却没离开表演的村民,嘴角微微向上扬,那份欢喜,不用说话,谁都看得懂。
文道碧忙得脚不沾地,刚下场就去给乐队递水:“李大爷,歇会儿再拉,润润嗓子。”转身又提醒下一个表演者:“婶子,您的扇子记得拿好。”轮到她上场跳舞,蓝布外套一脱,跟着音乐扭得比谁都起劲,老人们喊着“道碧跳得好”,她笑得更欢了,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停下脚步。王世兴则守在老人身边,看到有老人想上厕所,立马找个年轻人陪着去;有人说想喝水,转身就去拎雪碧瓶。
将近9点,最后一首《难忘今宵》唱完,村民们才恋恋不舍地散场。郝琼、万能慈、舒化栏等几个没急着走,先去收拾音响,小心翼翼地把电线绕好装进布套;随后帮着叠演出服,你递我接,动作慢悠悠却很默契。文道碧和舒开金并肩站在广场中央,舒开金帮文道碧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领,两人看着清清爽爽的场地,又看看互相道别的村民,眼里满是笑意。“老王,春节我们还要搞的。”文道碧略带沙哑的嗓子跟我说,舒开金在一旁点头:“到时候还得请您来,帮咱多拍几张照片,让娃子们再看看老人们的笑脸。”
往回走的路上,月光洒在洪山寺河坝砂石料堆场上,身后还能听见村民们“如果能争取村里支持,尽量把这个场坝扩大一些”的聊天声。这场没有舞台的中秋宴,没有山珍海味,却藏着最动人的温暖,是文道碧、王世兴的牵头和精心组织,是舒开金等家属的默默支持,是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并端来的大盆大盆味道很好的菜肴,是老人们围着手机加“三水”抖音时的期待。而我作为驻村干部,能见证这份邻里间的互助之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瞬间,也成了这个中秋最珍贵的回忆。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王尚淼)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