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专题报道|田畴沃野绘“兴”篇
党员生活杂志 2025-10-06 09:30:00

金秋九月,走进沙洋县五里铺镇显灵村,稻田染金,沃野如画,收割机穿梭其间,饱满的稻谷簌簌落入粮箱。73岁的村民马显平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家19.8亩地的稻谷被统一收储,嘴角扬起笑意:“现在村里合作社统一收割、统一卖,每亩地能多赚300多块!”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沙洋县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通过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县55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正加速蝶变,全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73倍,一幅“集体强、村民富”的画卷在江汉平原铺展。


强根基,聚力赋能促振兴

“以前干部干着急,现在县镇村干部一起想办法,路子宽多了!”高阳镇季桥村牵头负责人赵静感慨。在包联领导协调下,季桥村将闲置水库改造成休闲垂钓基地,上半年就增收5万元。

为啃下集体经济“消薄”硬骨头,沙洋县构建“县级督促指导、镇级统筹协调、村级组织落实”三级联动机制。29名县“四大家”领导全覆盖包联55个薄弱村,县委常委会3次专题研究,制定269条针对性措施,实现49个村靠资源发包增收,22个村靠产业发展破局,19个村借项目建设发力。

“干部换思路,资源能生金。”沙洋县对41名发展思路僵化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引回20名35岁以下大学生充实村“两委”力量,致富带头人占比提升至35.4%,村干部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

在五里铺镇火龙村,刘富强原本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吸纳2名致富能人到村任职,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上出点子、作示范,流转1180亩山地发展林下中药材、湖羊养殖,还引入社会化服务种植传统作物,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7万元。

强头雁拓发展思路,育骨干增攻坚本领。沙洋县采取“集中轮训+重点提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头雁”轮训,先后组织1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山东莱州、河南兰考、宜昌枝江等地取经。沙洋镇三峡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在兰考县代庄村学到“合作联社运行机制”,回村后发展“党支部+农村电商”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今年已入账5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万余元。


盘家底,清产核资“活资源”

“没想到被侵占的渔场能收回来,还拍出了高价!”在李市镇彭河村,村民看着公示栏上的渔场发包价格,难掩激动。通过“三资”清理,村里将1647亩渔场按照“小微权力”流程重新规范发包,价格从每亩450元涨至805元,集体年收入从42万元跃升至137万元。

“资源是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但长期以来,部分村存在集体资产‘底数不清、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沙洋县经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沙洋县“刀刃向内”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专项行动,对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进行地毯式排查。

清产核资摸清“三资”底数后,各村建立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资源台账:对到期“三资”按照正常标准再发包;对到期后未处理和非合理价格发包的“三资”清理后再竞价发包;对非承包地等隐性集体资源清理并理顺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后再收取使用费。

曾集镇龚庙村果蔬大棚绿意盎然

在马良镇王港村,村“两委”成立党员突击队,牵头清理处置机动地2000亩,580亩水面发包价格从每年每亩100元提升至510元,共计增加集体收入43.7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自查排查“三资”问题426个,追回资金113.07万元、资源4043.12亩。55个薄弱村中,41个村通过资产资源发包实现增收,28个村实现“三资”发包入账68.9万元,曾经的“沉睡资产”变成了“增收活水”。


兴业态,培育产业“壮筋骨”

“育秧工厂的智能喷淋系统一启动,3000亩地的秧苗都能喝上‘营养餐’!”走进十里铺镇黎明村的育秧大棚,村党支部书记王华荣正给村民演示新设备。

5月,黎明村“两委”筹集资金80万元,建成智能化育秧工厂,如今不仅服务周边2个村、300余户农户,还能拿到6万余元财政奖补,年底集体经济收入预计13万元,“明年服务土地面积预计突破6000亩,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王华荣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

产业是集体经济的顶梁柱。沙洋县聚焦“一村一策”,组织、农业、供销等多部门联合组成“智囊团”,下沉一线指导,招募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员20名、合伙人20名全程跟踪服务,手把手指导各村制定发展规划,确保“一村一策”落地见效——

十里铺镇黎明村、芦堰村的育秧工厂建成投产,高阳镇季桥村依托集体水库发展休闲垂钓,曾集镇柴集村入股黄鳝养殖基地,沈集镇3个村抱团发展种植食用菌……各村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了不同的产业路。

“单打独斗难成势,抱团发展能破冰。”沙洋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整合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依托“接您回家·揭榜招贤”项目推介,成功签约种植养殖类、电商服务类、加工制造类等18个项目,预计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0万元。


拓路径,服务创收添动能

“秸秆打捆还能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毛李镇钟桥村村民看着满载秸秆的货车,满脸惊奇。

钟桥村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钟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整合全村农机资源,不仅提供耕、种、防、收全流程服务,还开展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今年预计回收秸秆650吨,合作社收入2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5万元。

服务创收是沙洋县集体经济的新增长点。县里引导各村围绕农业生产、劳务中介、农村生活等领域拓展服务,谋划38个服务型项目。

“现在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五里铺镇合心村联合周边5个村开展秸秆打捆回收,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为集体增收;后港镇云山村当起“土地红娘”,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收取居间服务费;十里铺镇十里社区、曾集镇古椿社区分别成立物业公司,为乡镇集镇提供物业管理等服务,让村民务工不愁……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沙洋的优质大米!”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同步发力,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在“支书助农”直播间,村支书们化身主播为家乡农特产品带货,线下开展沙洋赶场会、“蛟尾赶大场”“品味沙洋·烟火滨江”等活动,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消薄’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沙洋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沙洋县5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入账617万元,预计还可入账约400万元,39个村已提前“消薄”。

沙洋县将进一步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产业升级、服务提质,让集体经济稳健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让江汉平原的沃土孕育更多共富硕果。(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李伟 陈星)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