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李锋 张利平 刘毅
秋意渐浓,在海拔1200米的襄阳市南漳县雷家坡小麦育种基地,微风拂过金色麦浪。年过六旬的邵继波弯腰割下一株麦穗,指尖捻着饱满的麦粒,皱纹里漾开笑意:“这批70多个加代培育品种,表现亮眼!”
从青涩小伙到花甲老翁,47年来,邵继波裤腿沾满泥土,用一生时光追逐一个目标——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的优质小麦品种。
邵继波(左一)正在查看收获的“早麦2号”小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摄)
33年磨出“早麦2号”
9月20日天刚亮,邵继波就起床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他和妻子龙文芬赶到基地。邵继波掏出点位图,对照着麦垄编号逐一核对;龙文芬蹲在地里,把收割的小麦捆扎、标号,动作娴熟。
这批小麦是他用高山夏季复播技术培育的,90多天里,播种、移栽、管护,每一过程都牵动着邵继波的心——5月27日,种子编号、浸泡、催芽;6月3日,移栽到基地;之后每周,他都来到基地松土、施肥,盯着小麦长势。8月初是麦粒饱满的关键期,却遇上高温少雨,他每周两次从山下运水灌溉,“就怕旱着这些‘宝贝疙瘩’。”
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知小麦病毒35种,育种就是与病害“较量”,邵继波说:“这次‘早麦2号’升级版,对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又前进了一大步!”
邵继波与育种的缘分始于1978年,正在上初一的他对水稻杂交育种产生浓厚兴趣,攒了大半年的零花钱买来一本《杂交育种手册》,一有空就蹲在田埂边学着偷偷尝试。
今年71岁的杨世文时任小河镇梁堰村党支部书记,他让村委会连续征订3年《农家顾问》杂志送给邵继波。“这娃子一有时间就在田埂上观察水稻生长。”杨世文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容易患病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难题,1989年,邵继波开始培育一种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小麦育种难度远超水稻,授粉环节必须人工一对一操作。他17次奔赴新疆、吉林、山东等地寻找优质种源,为了提升学习和研究能力,他自学中专和大专课程。
坚守终有回报。2022年1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公告:邵继波选育的“早麦2号”通过审定!该品种抗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比常规品种早熟5至7天,每亩增产8%,粗蛋白、湿筋含量也远超平均水平。
这,是他日夜坚守33年的最好回报。
邵继波正在给移栽的小麦苗浇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摄)
只为一粒好麦种
9月15日,代理推广“早麦2号”的湖北润泽湘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翔玲,手机响个不停:“黄梅丰涵合作社订2万公斤”“枣阳四环种业要25万公斤”“湖北惠连佳农资追加5万公斤”……
“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建了销售网,今年还卖到了安徽、江西、湖南等省。”罗翔玲说,最担心收储的1100万公斤种子不够卖,“2024年,‘早麦2号’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按每亩增产120公斤算,老百姓多收了6000万公斤小麦!”
宜城市木渠村种粮大户杨健是“早麦2号”的铁粉,今年400亩冬小麦全部选用这个品种。他算了一笔账:2022年试种140亩,亩产526公斤,比其他品种高30%;2023年赤霉病来袭,普通小麦减产30%,他种植的200亩“早麦2号”照样丰收;2024年遇干旱,300亩“早麦2号”收获30多万斤,赚了近40万元。
看着“早麦2号”取得的成绩,宜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的吴运明打心眼里高兴。“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他真了不起。”作为37年的老同事,吴运明伸出大拇指。
现已经退休的邵继波,在宜城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继续着自己钟爱的小麦育种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干下去!”他望向试验田,目光深邃而坚毅。
目前,邵继波选育的1个新品种正在国家审定阶段,1个已进入DUS(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年测试保护期,还有4个已启动申报程序。
田埂上的“麦痴”,仍在为丰收继续奔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