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罗庆丰于婷 郑沂郢
“以前思政课讲‘敬业’是抽象概念,现在榫卯差一毫米就装不上,这种‘身体记忆’比说教更深刻!”新材料2401班周金鑫同学的话语,道出了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建院”)《鲁班素质实训》课程升级后的育人实效。
教师剖析素质内涵与要求
近日,湖北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实训课焕新升级,创新性地将隐性职业精神转化为显性培养体系,采用全新实训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鲜活实践案例。
该院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级“双高”院校思政育人品牌项目,该课程紧扣智能建造时代行业需求,历经五年迭代,构建“职业精神显性化培养体系”。课程从建筑类人才核心素养出发,提炼出科学、创新、敬业、守业、高效、协作、责任、服务八种“鲁班特殊素质”,并拆解为十六个子项目、八个实训任务。通过榫卯制作、工地协同模拟等沉浸式实训,将抽象的职业素养转化为可量化、可训练的实践技能,实现“大道理”向“小行动”的转化。
“这门课让我们找到了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价值——工匠的判断力、协作的温度与沉甸甸的责任。”智能建造2401班陈良全同学表示,在智能化设备普及的今天,真正的工程师需要具备超越技术的“灵魂素养”。
“这一观点与课程设计理念高度契合。”该校教师授课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具,使用舒尔特、六顶思考帽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在0.1毫米的精度较量中领悟工匠精神,在团队攻坚中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在跨专业模拟中提升服务能力。
感受传统工艺背后的现代科学精神
当前,我国城市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提质” ,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急需既掌握新技术又具备职业素养的“新鲁班”。
据介绍,湖北建院紧扣行业变革与思政课程改革之需,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对《鲁班素质实训》课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突破传统思政课“坐而论道”的局限,实现了两个关键回答:回应行业转型之需,明确“新鲁班”需兼具数字技能与职业精神;探索思政提质之法,通过“实训—反思—内化”的闭环设计,让职业精神从“词汇”变为“肌肉记忆”。
项目一 格物致知--科学方法训练
双师教学 课堂合影
“从‘知道’到‘做到’,从‘词汇’到‘动作’,学校以《鲁班素质实训》课程为支点,撬动思政教育向实向深发展。”湖北建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课程组将联合行业企业开发建筑审美、生态营造、国际职业素养等拓展模块,形成“1+N”的素养培育矩阵。
这堂“长在工地里”的思政课,不仅锻造着新时代的“新鲁班”,更书写着高职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答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