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天纵、王聪)以前说人有钢铁般的意志,现在钢铁也能有“意志”。
在武汉市长江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湖北大明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助力下,打造的华中地区钢铁粗加工行业首个5G智慧工厂项目连获两个大奖——2024年荣登工信部《行业典型应用案例》;2025年荣获第三届“光华杯”创新示范奖,为全国传统钢铁加工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样”。
9月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公司车间看到,数个足球场大的钢铁加工流水线上,巨型悬挂起重机挥舞“手臂”,切割机、焊接机、折弯机、刨边机、卷圆机、剪板机、矫平机、抛光机等加工设备协同合作,将一卷卷钢材变成万般形状。
湖北大明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每年可生产加工20万吨不锈钢和100万吨碳钢,是华中地区领先的大型钢材配供和加工中心,可提供裁剪、切割、研磨、成型、焊接等“一站式”服务,产品远销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
“5G网络让工厂车间千兆覆盖,AI大脑让工业设备智慧互联。”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周文斌介绍,2024年9月工厂完成5G智慧改造,构建了智能柔性排产系统、智慧能耗管理系统、工业图像识别系统、预测性维护系统,让一块块冰冷的钢铁有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意志”。
在入库环节,过去上十吨重的钢卷不会自己“说话”,工人测量后先用纸笔记录,再手工录入工厂仓库系统。现在,工厂与武钢、鄂钢等上游钢铁厂打通数据,为钢卷配上二维码,工人用PDA终端扫码后,每个钢卷会自报“身份证”,实现相关数据自动入库。
在生产环节,智能柔性排产系统相当于AI大脑,能根据客户网络下单自动组织生产排期,并直接将加工任务布置到生产点位,像智能汽车流水线一样实现柔性生产,将工人从冗杂的订单分配中解放。每台叉车也都安装了智能传感器,保障司机安全驾驶。
在质检环节,AI视觉识别系统可检测原材料和产品形状、规格、是否有划痕等质量问题,让有瑕疵的钢材产品主动“站出来”。
在出库环节,AI大脑基于物联网设备,能实时感应货物重量,自动安排机械臂运输、装货,并协助物流部门安排货车进出,减少取货司机等候排队时间。货物出库时间由过去的20分钟缩短至三五分钟。
据测算,经过中国移动5G赋能升级后的大明金属智慧工厂,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年经济效益提升超过960万元。
“钢铁粗加工订单周期短,是个与时间赛跑的行业。”周文斌说,钢铁市场价格实时波动,客户往往上午下单,下午就开着货车来提货,因为成交流程越快,企业承受的价格波动风险越小。
下一步,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将以5G+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推进“东数西算”协同布局,促进5G-A商用场景落地,让更多企业敢于“上云”、乐于“用数”,推动湖北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