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传统非遗嫁接现代科技 “汉吉福”年画借AI与IP走向海外市场
湖北日报 2025-09-09 10:54:38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洁如、通讯员林思雨)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一家名为“汉吉福”的文化企业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年画“活”起来、走出去。这里聚集着一群年轻人,他们用AI生成内容、打造IP形象、开展直播带货,把年画故事讲给海外华人听。

走进汉吉福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跨越时空的创作空间。一边是正在绘制传统门神的画师,他们手中的毛笔蘸取矿物颜料,在特制丝绢上细细勾勒,笔下的秦琼、敬德威严庄重,栩栩如生;另一边是“90后”“00后”团队在电脑前设计短视频、运营多个社交账号,他们打造的“汉小福”“汉小吉”IP形象,以门神为原型,通过趣味对话科普年俗文化,目前已积累数十万粉丝。

“我们不仅是在卖年画,更是在讲中国故事。”企业负责人许华波介绍,汉吉福从2016年开始探索年画创新,将传统门神、中堂画与现代审美结合,采用丝绢为载体、矿物颜料绘色,并融入贴金、烫金、洒金等复杂工艺,使作品色彩千年不褪、质地持久如新。为了防止画面脱落,汉吉福还采用大漆进行固定。整个过程中,不仅注重艺术效果,也考虑到了作品的实用性和耐久性。

"每一幅精品年画的诞生都需要经历漫长而精细的创作过程。"许华波指着正在绘制中的一幅《五福临门》介绍说,"从勾线、上色到贴金,全部由手工完成,往往需要耗时数月。光是金箔的使用,一幅作品就要用到上千张,成本高达数万元。"

更令人惊喜的是,汉吉福还借助AI技术批量生成科普和带货视频,仅抖音平台就运营十多个账号,日均发货千余单,产品销往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甚至通过外贸公司间接出口至海外市场,成为华人家庭春节时的“乡愁寄托”。在即将举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作为非遗项目也将同步参展,向全球观众展示其精湛的传统工艺与创新融合成果。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而是需要更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方式的文化产品。”许华波表示,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用创新思维打破年画仅在春节期间销售的局限,开发出合体贴字、门神帆布包、发财文创扇等衍生产品。针对城市住宅单门特点,他们设计出专用年画,拓展了应用场景和消费人群。

如今,汉吉福在慈惠街道的积极协调与支持下,已启动筹建私人博物馆,并将继续深耕非遗活化与传播。他们计划五年内打造全国年画销量第一品牌,让传统年画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曾振求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