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日,在武汉沙湖公园琴园的水杉林间,一群毛茸茸的赤腹松鼠成为市民游客关注的新焦点。这些腹部毛色鲜红的小生灵在林间跳跃穿梭,已然将这片城市绿洲当作自己的家园。它们因腹部毛色鲜红而得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也就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它们的到来,标志着沙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城市中心的生态明珠
环沙湖地区位于武汉武昌区中心地段,周边商务楼宇与商业服务设施密集,是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工作生活完备的重要片区。沙湖作为武汉市二环内最大湖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与人文故事,它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武昌区围绕沙湖片区开展了多个改造和建设项目,涵盖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更新、交通升级以及高端住宅开发,形成“生态+产业+人居”三位一体空间格局。
综合治理重现清水绿岸
其实,这片城市明珠曾经历过漫长的生态衰退期,但转机发生在2019年,沙湖边开展了大规模的“拆除违建飓风行动”,拆除违建种上了绿植花卉,美化了湖岸线,2020年,外沙湖迎来了大规模湖水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重构了水生态系统。
治理过程中,对底泥污染较重区域进行水力冲挖或原位覆盖,累计栽种沉水植物1.72平方公里,占湖泊总面积55.8%。通过精细分区、精准养护,外沙湖沉水植物覆盖度提升到了65%左右,大大提升了湖水自净能力。
生态成效显著获认可
经过系统治理,近年来,沙湖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2022年,以外沙湖水面为主体的沙湖公园被评为湖北省“最美城市公园”,2023年,外沙湖被评为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外沙湖入选《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白皮书》典型案例(全省2个,武汉市唯一)。
如今漫步在沙湖公园,岸绿、水清、景美,令人流连忘返。公园内五个功能分区各具特色,以大面积植物群落为背景,以游憩道“串”起景观,由东至西依次是琴园-历史人文区、祥园-市民休闲区、翰园-文化艺术区、鹭园-生态湿地区、畅园-运动森林区,形成了新的“沙湖十景”:石壁龙湫、泉亭松韵、琴堤水月、东山残碣、雁桥秋影、雁山晨钟、兰岭香风、寒溪渔梦、欧岛浴波、沙湖放棹。
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除了新来的赤腹松鼠居民,沙湖公园还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来此栖息。摄影爱好者记录到大白鹭、翠鸟、红头长尾山雀、红嘴鸥、凤头鸊鷉等五十多种鸟类。
沙湖公园能够成为松鼠和鸟类的“安家地”,得益于其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湖边大树种类多,为松鼠提供了“储粮仓”;林下植被繁茂,能遮阴避暑和藏身躲雨;树根缝隙或石头洼地积水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饮水点;靠近湿地的区域昆虫资源丰富,成为鸟类觅食的天堂。
建设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武昌区正着力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全力推进双碳领域创新发展。明确了“5+3+N”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绿色产业低碳集聚、碳产业要素提质聚能等三大行动。这一布局不仅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将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依托沙湖地区显著的生态改善成果,武汉市规划了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覆盖中北路、公正路、友谊大道、武汉大道等核心区域,构建起“楼宇经济+产业集聚+生态支撑”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以中碳登大厦为引领引擎,该区域正加速集聚双碳服务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致力于打造具影响力的双碳服务产业集群。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建设,将充分发挥生态改善带来的环境溢价效应,吸引低碳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重点推进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绿色产业低碳集聚、碳产业要素提质聚能等三大行动,致力于成为武汉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沙湖,这颗镶嵌在武汉大地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历史,也链接着未来;滋养着自然,也繁荣着都市。随着沙湖周边整治提升的持续推进,一幅“城湖共融、人文荟萃”的更新蓝图正在沙湖之畔徐徐展开,续写着这座千年古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传奇。(湖北日报通讯员 邝佳昕)
-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