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浠水县绿杨乡:以“三个三”工作法 推动移风易俗树新风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9-05 17:52:35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吴宋 曹钰)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的部署要求,绿杨乡全力推进农村高价彩礼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三个三”模式,通过精准施策、多方联动、靶向发力等方式推动工作“三实”,让“婚事操办有温度、酒桌宴席有限度、礼尚往来有尺度”的文明新风吹遍绿杨的每一个角落。

厘清三情,精准把脉谋实策。坚持“上情、乡情、下情”三情结合,全面掌握婚嫁习俗现状,为整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吃透上情明方向。将《浠水县高价彩礼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纳入支部主题党日必学内容,组织全乡党员干部专题学习17场次,重点解读婚事新办“321610”倡导性标准,确保工作要求传达到位、理解到位、执行到位。

二是把握乡情建台账。创新建立“两表一台账”动态管理机制,即婚俗费用摸底表涵盖彩礼金额、酒席标准等12项指标,新婚家庭统计表实时更新近2年结婚数据,未婚适婚青年台账详细记录960名适龄青年婚恋意向,为后续精准劝导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摸清下情听民声。组织整治工作专班深入村组与村民面对面座谈43场,重点走访未婚适龄青年16户,收集“彩礼攀比风”“婚俗流程繁琐”等意见建议30余条。

聚焦三动,以点带面干实事。以“发动、带动、联动”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试点引领、全员参与、全域推进”的整治态势。

一是试点发动树标杆。确定莲花岛村为婚俗改革试点村,依托乡贤捐赠30余万元升级改造的“新风堂”,已承接红白事18场,酒宴288桌,为群众节约12万余元。以试点为引领,全乡16个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选用218名高价彩礼劝导员,将“彩礼不超家庭年人均收入5倍”等条款纳入村规民约,实现制度约束全覆盖。

二是示范带动强引领。推行党员干部“带头改俗”机制,115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执行“婚事报告、彩礼报备、廉洁承诺”制度,相关情况纳入民主评议。深度挖掘宣传云台村“零彩礼新娘”袁玉秀等典型案例,在省市县乡四级媒体刊发报道4篇,村组微信群转发1200余次,形成“榜样引领、群众跟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部门联动聚合力。构建“妇联+司法+文明实践站”联动机制,乡妇联到村开展“好家风”宣讲8场,覆盖群众700余人;司法所结合“法律进乡村”“法治讲堂”等活动开展抵制高价彩礼专题普法宣传活动10次,提供婚前政策咨询6对,协调解决家庭矛盾3起;鼓励村文明实践站结合“积分超市”,将婚事新办纳入积分奖励范围,累计兑换积分商品,实现“部门协同、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

用好三招,常态亮剑出实效。通过“宣传、监督、调解”三连招,持续挤压高价彩礼生存空间,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

一是立体宣传造声势。打造“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上利用乡村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读、典型案例23条,制作《爱在简处 情满乡间》引领婚俗新风尚纪实短视频1部。线下开展“敲门行动”,组织劝导员到适龄未婚青年家庭入户发放“抵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倡议书2800份;联合浠水县禾雀花文化传媒中心制作原创普法情景剧,通过发动本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潜移默化转变群众婚姻观和价值观。通过全方位宣传,群众对彩礼整治政策知晓率达98%,支持率达92%。

二是多元监督强约束。激活“理事+媒人+总管”监督力量,112名红白理事会成员根据章程及时介入劝导和监督高价彩礼等不良行为;对12名“农村媒人”开展专题培训,签订“不哄抬彩礼”承诺书;推选16名红白喜事“总管”,全程监督婚嫁流程。

三是靠前调解化矛盾。将“五老”力量融入高价彩礼劝导员队伍,提前介入婚嫁事宜,对6起苗头性高价彩礼行为进行劝导,成功将彩礼金额降至合理范围。

通过多措并举,绿杨乡的高价彩礼得到明显的遏制。全乡彩礼金额显著下降,目前平均彩礼控制在家庭年人均收入5倍以内,较整治前下降近50%,酒席桌数减少30%,群众婚嫁负担明显减轻;婚事新办蔚然成风,65%的新婚家庭选择简办婚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形式受到青年群体热捧;乡风民风持续改善,群众对“高价彩礼”的抵触情绪增强,“不比彩礼比幸福”的观念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毕倩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