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三年两“桂冠”!新洲一中用“信任”让教育自由生长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25 14:46:16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谢志华 任红斌 刘骏军 刘双翼

荆楚大地,教育星辉璀璨。在武汉远城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以沉甸甸的育人答卷引发瞩目:2023年物理类考生方立航以715分(物理满分)位列全省物理类第一;2025年,物理类考生李森睿再以700分摘得桂冠。三年间,两名学子在全省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背后是该校连续8年“特殊本科线”破千人的厚积薄发。新洲一中,何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1.jpg新洲一中邾城校区

文脉深耕:千年问津育魂铸根

新洲,作为千年问津书院的发源地,“尊道”“崇德”“好学”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绵延两千余年。新洲一中扎根于此,将问津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的核心内核,让文脉传承不止于符号,更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17.jpg新洲一中阳逻校区

漫步校园,“问津”楼、“屈子”路、“树人”园……如同文化的脉络,无声地传递着治学精神。亭台楼阁间,先贤箴言镌刻于石;文化长廊里,地方掌故与学子丹青诉说传承。标志性的“浴火凤凰”雕塑振翅欲飞,与遍布校园的文化符号、优秀校友事迹一道,构建出“一景一主题、一处一教育”的文化场域。正如学校党委书记程红兵所言:“新洲一中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变成了学生触手可及的日常。”

24.jpg新洲一中航天城校区

文脉的传承不仅在环境,更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学校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格律诗写作”“风物故乡”等一系列校本课程——春分时节学生提笔创作七言诗,端午课堂探讨《楚辞》与民俗渊源;语文课解析《论语》微言大义,历史课重现《天工开物》的工艺图谱……传统典籍的星火,就这样在现代课堂中被重新点亮。

4.jpg书香校园·读书分享会

阅读,是文脉流淌的重要通道。学校构建“大阅读+小阅读”双轨模式:每周两节“大阅读课”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开展专题研读;“小阅读”则融入日常,各班级图书角定期更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此外,学校还邀请新洲区“问津读书会”成员走进校园,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这种沉浸式的氛围,让学子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涵养精神,也为学业进步夯实根基——2025年楚才作文特等奖得主李明睿,便是在长期阅读中淬炼出独特的写作风格。

18.jpg一景一主题、一处一教育

红色基因的注入,更为文脉传承赋予时代张力。国旗下的演讲激荡青春理想,每月德育主题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校刊《团讯》《德育风景线》成为思想驿站,链接时事与青年思考。在清明、国庆、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刻,学生走进凤凰、徐古革命烈士陵园、涨渡湖抗日根据地纪念碑、将军山革命战斗遗址,轻抚碑文、聆听往事。历史的烽烟与问津的精神于此交汇,红色信仰与青春成长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大思政课.jpg大思政课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赋能成长

在新洲一中2025年的成人礼上,校长陶辉将一束鲜花庄重地递到学生李森睿手中。“担大任者,必有大担当”的殷切寄语,与台下学子“今日以校为荣,明日校以我为傲”的铿锵誓言相呼应,定格成德育浸润的缩影。

3.jpg学校党委书记程红兵为学生加油鼓劲

这份精神烙印,源于学校贯穿三年的德育体系。高一年级以“习惯养成”主题班会筑牢行为之基,高二年级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点燃理想之光,高三年级则以“百日誓师”大会淬炼责任与担当。家校协同进一步织密育人网络——每学期2至3次家长会、假期前的《心理健康指南》,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心同行。

2.jpg校长陶辉同跨过成人门的学生击掌

清晨六点半的操场,千余名学子迎着朝阳奔跑。晨跑方阵的口号声、武术操的飒飒风声、篮球联赛的呐喊声,汇成“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活力交响。课外活动时间,“三对三”篮球联赛和“阳光体育绿色公益跑”轮番上阵,每年田径运动会近2000人参与,尽显体魄与协作之美。

19.jpg田径运动会开幕式

美育以“艺术浸润”为导向,深度融合于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之间。语文课上,学生自编自演《雷雨》课本剧,体味戏剧情感;历史课上,“古代服饰演变”手抄报,让传统文化可视可感;校园里,教学楼走廊的“艺术墙”陈列学子书画,食堂墙面的“节气彩绘”营造审美氛围。每年四月举办的“人文科技艺术节”,包括舞蹈、书法、器乐等多项活动,2025年阳逻校区器乐节目荣获新洲区艺术节金奖,多名学生在武汉市艺术小人才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20.jpg跨越时刻

55.jpg奋力拼搏

“班级值周”和“志愿服务”双轨并行,使学生于实践中领悟劳动价值。从日常清扫校园,到社区敬老服务;从垃圾分类志愿行动,到苗圃种植课上沾满泥土的双手——劳动必修课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意义。有学生在劳动日记中真诚地写道:“我明白了,‘责任’不仅是学业,更是对身边万物的关怀。”而当他们走进本地企业,参观智能化生产线时,职业体验的种子也已悄然萌芽——这正是新洲一中“校园劳动+社区服务+职业体验”三维劳育体系的生动实践。

23.jpg元旦文艺汇演

管理破局:自主创新激活动能

“信任”,是新洲一中管理哲学的核心密码。学校推行“弹性坐班制”,摒弃机械打卡,转而依托学校与年级的整体安排,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灵活统筹教研、教学与育人工作,让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主动。“领导信任老师,老师更愿意把事情做到极致。”今年高考物理方向最高分获得者李森睿的班主任、新洲功勋班主任张千秋的一席话,道出了教师们共同的心声。

pub_cb202507221640569893062fjn_edit.jpg张千秋在上课

“这种信任机制显著解放了教师精力,有效激发了教学创新与专业自主。”副校长任红斌介绍,“自主—创新”已深度融入教学主阵地:英语组教师主动开展作文、阅读等专题升格研究,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数学组教师自发成立“高考命题研究小组”,坚持每周研析近五年真题,持续提升教学针对性。

12.jpg教学研修活动

信任同样延伸至学生层面。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深度参与校园治理,成为一大亮点。2025年3月,阳逻校区高二学生独立策划“学雷锋校园清洁日”,从方案拟定到人员调度全程自主,教师仅作安全支持。教导处副主任刘林认为:“自主管理不是放任,而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担当中成长——这比简单说教更加有效。”

环保志愿服务.png环保志愿服务

面对“一校三区”(邾城、阳逻、航天城)的办学格局,学校构建起“校区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三校区统一制定教学计划、联合开展教研、灵活调配师资,邾城校区的“错题论文”、阳逻校区的“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等优质经验得以迅速推广。高三实施“联考联评”,统一命题、阅卷与分析,切实保障各校区教学进度与质量同步,有效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劳动。阳逻校区2025届高三教学主任何志平感慨:“三区教师每周线上集体备课,共享教学难题解决方案,宛如一个‘超级备课组’,资源浪费少了,教学效率高了。”

8.jpg英语演讲比赛

课堂革命:精准教学锻造思维

课堂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新洲一中打破“先教后学”传统,全面推行以问题与目标双轮驱动的“问津课堂”。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教材等完成知识自学,课堂时间则专注于深度探讨、实践应用与思维拓展。例如物理课上,学生预习实验视频后,以小组合作形式动手实操、解析现象背后的原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鲜活认知。这一模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服务于能力成长。

微信图片_2025-08-23_204756_057.png名师专题讲座

校长陶辉尤为强调改错与复盘的价值,他指出:“我们不仅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更要引导他们深入复盘,精准识别‘知识漏洞’‘方法短板’和‘思维误区’,进而总结解题策略、提升学科素养。”“错题不是负担,而是进步的阶梯”,已成为全校共识。学校创新构建“学生—班级—学校”三级错题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以“错题革命”为鲜明特色的提质新路。

名师讲堂.png名师讲堂

学生每人一本错题本,不仅记录错题与正解,更需深入分析错因、辨析思维误区、撰写解题心得,教师定期批阅指导。班级层面针对高频错题组织专题教学,如数学组围绕“函数单调性”错题开发“一题多解”研讨课。学校整合各年级错题,建立校本错题题库,高三年级每两周开展“数理化错题重做限时检测”,强化薄弱环节巩固。2023届高分考生方立航与2025届考生李森睿均表示,反复研习错题本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44.jpg智慧课堂

“以往凭经验判断学情,现在靠数据说话,辅导更加精准。”教务处副主任徐红飞介绍,学校引入“智学网系统”“AI备课平台”实现大数据分析,并为每间教室配备先进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直观性与效率。同时,“中美‘双师’云课堂”打破物理边界,学生可在英语课上实时与外教对话,在真实语境中拓展国际视野。

“航天科普”课程

课程体系方面,学校构建四维贯通式架构,铺设清晰成长阶梯:基础课程严格落实国标,夯实知识根基;特色课程融合“问津文化”与“科技人文”,如“航天科普”课引导学生模拟“问天实验舱”操作,激发科学热情;拓展课程针对拔尖学生开展强基计划培训,提升综合竞争力;综合课程涵盖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等,学段目标明确、层层递进,为学生搭建起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走进军营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师资锻造:金字塔梯队育名师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新洲一中通过“名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成长”的梯队化培养模式,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系统构建了“省特级引领、市学带中坚、区优青储备”的金字塔型名师发展梯队。目前,已拥有省特级教师5人、市学科带头人19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6人及区学科带头人63人,覆盖全部学科领域。“名师不仅要站上讲台,更应成为教学研究的引擎。”教科处副主任谢宝如介绍,资深生物教师夏永胜从教数十年,已培养19名清北学子,并在2025年高考前精准研判出学生在“实验设计逻辑”方面的共性薄弱点,有效降低失分风险;省精品课、优质课一等奖得主邹亚红老师总结的“链状逻辑分析法”,帮助学生攻克高考“原因类试题”的应答难点,这一方法已被纳入武汉市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

深度教研

青年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学校以“青蓝工程”为依托,推行新教师与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结对机制,指导教师从备课、授课、评课到教育科研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自2024年起,增设“AI赋能教学”系列工作坊,助力青年教师掌握智能教学设计技术,有效缩短成长周期,加速向骨干教师蜕变。

青蓝工程

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学校打造“校本研修+外部培训”双平台。校本研修以“五高”为目标——学研高投入、师德高修养、教研高水平、教学高质量、育人高成效,2024年共组织开展48场培训,参与人数达2160人次,内容涵盖“AI智能备课”“新高考命题趋势”等热门议题。外部培训则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教师发展学校”,每年选派教师赴高校进修,并邀请高校教授来校讲学。2024年暑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同做高考题”活动,英语教师朱志刚深有感触:“通过限时解题,我更清楚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教学也更有针对性。”

集体备课

近三年,学校斩获46篇核心期刊论文、12项省级课题,正是“科研反哺教学”持续运转的成果。一批批教师从课堂实践出发,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正默默为学子未来铺就坚实而广阔的道路。

学生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深耕沃土 未来可期

从千年问津的文化根脉到红色信仰的精神铸炼,从“五育融合”的体系构建到“问津课堂”的思维革命——新洲一中的办学密码,核心在于对育人初心的坚守与教育规律的尊重。

当一届届学子扬帆远航,身后是邾城校区夜灯下教师忙碌面批的身影,是阳逻操场奔跑呐喊的汗水,是航天城实验室探索未知的灼灼目光。这里没有“神话”,唯有深耕教育的笃定:教育的高原之上,必能耸立高峰;文化的土壤深处,自可生长未来。

未来,仍从脚下开始。在这片问津精神绵延不绝的土地上,更多自主、自信、自强的创新种子,正静待破土、向光而行。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刘玉琴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