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中交二航局双桥枢纽工程的“毫米级”攻坚队
湖北日报 2025-08-22 17:13:34

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安妮

双桥枢纽,作为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通扬线的关键节点,是通州湾港区连通苏中、苏南及长江沿线的“黄金纽带”。项目扎根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新江海河,需新建1000吨级三级船闸、16米净宽节制闸与442.3米长的双桥套闸大桥,完成15.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与6900吨钢筋绑扎。

近日,中交二航局双桥枢纽工程项目迎来重要里程碑——船闸下闸首两侧边墩、5#和7#闸室墙身等关键结构顺利浇筑。而这“蓝图落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测量团队的护航。测量主管邱俊军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伍,早已立下规矩:“混凝土浇筑像搭积木,我们的测量点就是基准线,差一毫米都可能让工期卡壳。”

高温下的“毫米之争”

7月的南通,地表温度突破40℃,裸露的钢筋烫得能烙手,即使穿厚重劳保鞋,脚下的灼痛感仍直窜心头。测量队背着三脚架穿梭在工地,黝黑的脸庞、发红的脖颈是夏日的“勋章”——额头的汗水刚渗出,就被热浪烘干,在沾满灰尘的工作服上凝结成圈状的盐渍,默默记录着高温作业的艰辛。“高温天里,我们既要跟太阳较劲,更要跟精度死磕。”邱俊军抹掉脸上的汗,手中全站仪的金属镜头在阳光下泛着光,早已调试到最佳角度。团队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闸室墙的高大模板——几吨重的大家伙,调整需移动模架配合,工人有时调差几厘米就想“将就”,邱俊军却偏要较“3毫米”的真。

“邱主管,差这几毫米肉眼都看不出来,犯得着吗?”有次工人忍不住抱怨。他蹲在滚烫的模板旁,把设计图纸铺在地上:“这闸室要挡几十年水,现在差3毫米,浇筑后误差可能变成3厘米,后续闸门安装全得乱!”说着掏出卷尺,一点点比对模板与测量点,直到数据完全吻合才点头。

高温天里,全站仪的“脾气”也变大——温度每变1℃,数据就可能偏移。邱俊军特意在仪器包上挂了温度计,每隔20分钟就喊停:“先改参数!”他手把手教队员调整温度补偿值:“咱们测的不是数字,是工程的安全命门。”有次正午测量,仪器显示42℃,他带着队员在遮阳伞下反复校准,1小时能完成的放样,花了1个半小时,直到所有数据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才罢休。

手机里的“测量革命”

过去放样,测量队得扛着笔记本电脑跑现场:先在电脑上算设计数据,再手动输入全站仪,测完又导回电脑比对,一来一回至少半小时,遇数据不符还得重算重测,既耽误工期又易出人为差错。

邱俊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翻遍了测量类的APP,终于找到一款能与全站仪蓝牙连接的软件。为验证可靠性,他带着队员在工地“试错”:先按老方法测一遍,再用新软件测一次,对比两组数据;参数录入时,他怕软件出错,就把设计图纸上的坐标、高程反复核对,确保每个数字都没错。

一周后,新方法正式“上岗”:队员打开手机软件,全站仪数据实时传至屏幕,设计值、实测值、差值一目了然,还有简易工地平面图,哪个点偏了、偏多少,一看就懂。有次测桥梁支座,过去半小时的活儿,10分钟就搞定,差值显示1毫米,队员们忍不住欢呼:“邱主管,这软件太神了!”

最关键的是,数据不用再手动输、手动导,人为差错率几乎为零。有次浇筑前放样,软件显示一个点偏2毫米,队员立刻调整模板,避免了返工;更实现“提前1小时完成放样”,让混凝土浇筑准时开工,项目多个节点提前推进,施工队都夸:“有邱主管的测量队在,我们干活儿心里特有底!”

效率提升还藏在“提前谋划”里。作业前,团队会吃透图纸,提前算好放样点位数据;作为工地“机动部队”,他们虽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却总会和技术人员、班组长提前沟通,按工程轻重缓急规划最优路线,减少往返折腾。测量员葛金平复核数据时笑着说:“天这么热,提前把功课做足,现场就能少跑冤枉路,省力气才能把活儿干得更准。”

先行一步的“进度密码”

为平衡防暑安全与测量精度,邱俊军带着团队制定“高温作战方案”,把防护网织得密不透风。

团队把作业时间精准卡在“早出晚归”:早晨日出后至10点前、傍晚4点后至日落前,坚决避开中午11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这一时段不仅易中暑,持续高温还会损伤全站仪、水准仪,气浪更会打乱观测精度。同时,他们严格给仪器“体检”,定期做轴系误差检测、i角检查;人员防护上,透气长袖、宽檐帽成标配,项目部的藿香正气水(丸),成了外业人员的“救命清醒剂”。

高温高处作业时,团队严格限制攀爬时长,在脚手架、高大模板区域全程做好防滑、防坠落保护,生怕体力不支出意外;还特意提醒队员,别徒手碰滚烫的钢筋和地面。团队始终坚持2人一组,绝不单独行动,确保紧急情况能互相照应。

去年9月,节制闸要赶在汛期前完成底板浇筑,工期紧得喘不过气。邱俊军带着队员早上5点就上工地,趁凉快测底板放样点;中午顶烈日测模板;晚上加班测钢筋定位点,一天干满12小时。有天晚上测到9点多,队员小甘的手电筒没电了,邱俊军把自己的分给他,自己借着工地探照灯继续盯数据。“邱主管比我们还拼,他都没喊累,我们哪好意思歇。”小甘说。最终,测量队提前2天完成所有放样,为混凝土浇筑抢出宝贵时间。

高温还在持续,奋斗从不停歇。站在已完成关键浇筑的双桥枢纽工地上,邱俊军看着那些自己和队员测过的点、画过的线,变成了坚实的桥墩与闸室,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我们测量人,就是要用毫米级的精准,在烈日下筑牢工程的精度防线,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与骄傲。”

【特别策划】邱俊军和他的“毫米级”攻坚队.docx【特别策划】邱俊军和他的“毫米级”攻坚队.docx


责任编辑:戴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