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郑全刚:刚柔并济的社区矫正“摆渡人”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24 10:19:22

清晨七点,郑全刚办公室的灯已然亮起,桌上是厚厚一沓社区矫正对象档案,每一份都被他仔细翻阅、标记重点。他是新洲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这每天雷打不动的两小时,是他梳理全区310多名矫正对象监管与帮扶重任的宝贵时间。

1993年,郑全刚踏入新洲司法行政系统,从公证处到基层司法所,一干就是28年。2019年,一场胃肠间质瘤手术让他暂时离开了岗位,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他脸色苍白,说话都困难却仍牵挂着工作,同事们前来探望,他第一句总是问:“所里最近怎么样?”伤口尚未愈合,他就挣扎着计划重返岗位。术后不久,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将他调整至工作强度稍轻的科室,岗位虽变,责任未减,“无论在哪个岗位,组织信任,我就得干好。”他如是说,也如是做。2022年8月,身体稍有好转,郑全刚再次扛起重担,出任新洲区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局长。

社区矫正,责任如山,新洲区在册社区矫正人员常年保持在310人左右,多为因酗酒、赌博、盗窃、诈骗等入矫的普通管理对象。

如何有效管理?如何预防再次犯罪?是萦绕在郑全刚心头最紧迫的难题。

2023年,新洲区深入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投入约300万元,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智慧矫正中心。这里运转着三大功能区、十八个功能室和八十台智能设备,编织起一张科技与责任交织的“无形之网”,其中,“无形之网”依托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实时捕捉人员定位异常及夜间活动轨迹,力求防患于未然;“无形之脑”则通过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汇集入矫报到、外出申请、教育学习等全流程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无形之手”将42台配备人脸指纹识别技术的移动执法终端部署至各司法所,确保日常监管无死角;而“无形之眼”——远程指挥中心,则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视频督查与统一调度,有效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面对这套强大的技术体系,郑全刚时刻清醒认识到:“这不是冷冰冰的监控,是守护的法网。”他深知,冰冷的系统背后,连接着的是三百多个需要被理解、引导和重塑的生命,技术是手段,矫心才是关键。

在矫正局,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社矫对象进了郑局长的办公室,很少有人不红着眼睛出来的。”这眼泪,并非委屈,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触动与释然,郑全刚的办公室更像一个心灵驿站,他坚持一个原则——谈话前必先“备课”。他会深入研究矫正对象的案卷,了解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犯罪动因,努力寻找那个深藏的“结症”,为每一次谈心谈话做好充分准备,郑全刚常说:“管人,更要管心,每个矫正对象的心结都不一样,钥匙自然也不同。”

“老李(化名)又喝多了!怎么叫都不醒,躺在池塘边,嘴里还念叨着不想活了。”2023年3月,三店街道的午后,空气闷热粘稠,居民楼间弥漫着饭菜香,而此时的郑全刚步履匆匆,眉头紧锁。

郑全刚赶到时,老李正蜷缩在泥泞的塘边,浑身酒气熏天,脸色灰败,一只拖鞋掉在浑浊的水边,另一只还歪歪扭扭地套在脚上,郑全刚立刻蹲下身,不顾泥污,轻轻拍打老李的脸颊,试图叫醒他,见他没反应只得自己将他背起送回家中。

这并非是老李第一次酒后失控,郑全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关于老李的过往经历,这一次,郑全刚敏锐地察觉到,酒精只是老李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深埋的是他的心理状态和濒临崩溃的家庭关系。借武汉市心理教授坐诊之机,郑全刚亲自带其与心理专家进行交流,最终锁定家庭矛盾根源,他根据教授的建议,严格督促老李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为老李安排定期的戒酒互助小组活动和心理咨询,经过药物的辅助和长期的心理治疗,老李的情况愈发好转,在矫正工作的后期,郑全刚也多次利用矫正中心的预警系统,观察老李的夜间轨迹,在地点出现异常的时刻,郑全刚就会及时充当“局外人但知情人”的身份上门帮助老李和妻子缓和矛盾、宣泄情感。

几月后的一个傍晚,郑全刚偶然看到老李笨拙地陪妻子跳着广场舞,虽然动作生硬,但脸上有了久违的、略显腼腆的笑容,邻居悄悄告诉郑全刚:“老李有阵子没闻着酒味了,到夜晚我们左邻右舍也变得更安静了。”郑全刚远远看着,嘴角微微上扬,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将智慧监管与人性化帮扶紧密结合的理念,在刚性的制度框架内注入法律的温度,成为长久困扰郑全刚的破题之策。

郑全刚深知这份工作承受的“负能量”之重,但他为自己立下铁律:坚守初心,珍惜岗位。他常说:“对每个岗位都要有交代,对每个矫正对象都要负责任。”他严格执行规定,矫正人员手机定位,非经批准不得离开武汉,前年一名涉电诈人员日常表现良好,却突然被外地警方带走,这让他更警惕“表象与实际不符”和“人机分离”的风险,坚持做实日常信息化核查,严防脱漏管现象发生。

郑全刚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办公室和指挥中心里,他更多时候坚持带队走访村居,到医院查访病情,处置突发危机,积极推动并亲身参与形式多样的公益实践。

2024年4月,在“情满大雾山、助农采茶忙”公益活动现场,人们看到他带领百余名矫正对象徒步至旧街大雾山茶园,穿梭于茶树间。郑全刚一边劳作,一边与身边的社区矫正对象倾心交谈,引导他们在协作劳动中体验平静与团队价值,感受付出带来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第一期的活动成效显著,促农增收的同时,也成为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矫正的有益尝试。

2025年3月,莺飞燕舞之际,区司法局联合区文旅局组织60余名矫正对象走进千年问津书院,开展“访问津行正道”活动。在细雨微朦中,矫正对象们沿礼门观展、拜谒大成殿,重温孔子使“子路问津”求索人生正道之典,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如清泉涤荡心灵,引导其追慕先贤、反思自身、探寻正途。一名矫正对象深有感触道,“以前感觉国学很虚无缥缈,但这次实地教育活动让我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人生方向,重走人生正道。”这正是郑全刚以文化力量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初衷体现,擦亮了“问津正道”教育帮扶品牌,让国学之光照亮矫正之路。

“他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迷失的灵魂,一头连着光明的正途。”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他。在他的带领下,近几年来新洲区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率始终为零、再犯罪率控制在全市平均值之下,未发生重大恶性和影响恶劣的案事件。

从公证员到司法所长,从律师管理到矫正局长,郑全刚的足迹踏遍了新洲司法行政的多个领域。三十一年如一日,他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岗位责任扛在肩头,病痛没有压垮他的脊梁,反而淬炼出更坚韧的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每一份坚持都不会被辜负!郑全刚因其突出的工作表现,多次被市、区司法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其中两次因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获评公务员三等功,一次获市级三等功。

“扎根基层干,不畏艰难干,罹病拼命干!”——这不仅是领导对他的评价,更是他半生践行的工作信条。在郑全刚身上,闪耀着信念与忠诚最质朴的光芒,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矫正,是让迷失者在规则边界内,重新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前行的勇气。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汪珊英 何小婧 吴丹妮)

责任编辑:吴思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