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为破解暑期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在县关工委和团县委的精心指导下,散花镇积极整合资源,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开设9个暑期托管班,让关爱从“纸面”落到“地面”,为镇内600多名留守儿童构筑起安全、充实、快乐的暑期成长港湾。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团队+组建乡情志愿队的方式解决了师资力量的问题,5支来自三峡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和4支由本地大学生、中小学教师、“五老”志愿者组成的“乡情志愿队”共计70名志愿者倾情加入。活动开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而前期我镇通过湖北省数字公益节筹集到的爱心善款3.1万元也全部用于补贴托管班支出。
8月18日上午,散花镇红莲村暑期托管班结业式上,60多名中小学生齐聚一堂,志愿者老师和村两委干部们为托管班的学生们颁发奖状和奖品,欢快的结业合影定格了这个多彩暑期。至此,散花镇9个暑期爱心托管班全部结束。而前不久,“科普大篷车”开进散花镇马垅村爱心托管班,电磁区里,“声驻波”的奇妙现象引发阵阵惊叹;憨态可掬的机器狗表演更是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暑期托管班用科技点亮乡村童年的鲜活缩影。且不同于传统课业辅导的单一模式,散花镇暑期学堂将“育人重心”转向精神滋养与能力培养,让课堂成为成长的“沃土”。
沈墩村
沈墩村“七彩向日葵”志愿服务队基于去年成功经验,打造了涵盖爱国教育、文化传统、心理健康、安全自护等的丰富课程体系。手势舞《给我一个拥抱》传递童真温情,军体拳练习让孩子们在锻炼中增强体魄与协调性。特色“安全自护”课程通过视频、PPT演示以及案例讲解和问答互动的方式,将消防器材使用与逃生技巧、艾滋病预防、防溺水、防洪知识、用电安全等知识,生动地普及于每一个祖国花朵中。
叶家桥村的课堂上,武汉工程大学志愿者吉凯一化身“精神讲解员”,用图文并茂的革命故事、鲜活的抗洪短视频串联起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从大别山革命先辈冲锋的红旗,到抗洪战士手挽手筑起的人墙,再到抗疫医护防护服上的暖心留言,抽象的“坚守信念”“众志成城”在故事中变得可触可感。
古渡村今年再次迎来三峡大学筑梦实践队。志愿者们通过生动还原历史语境讲解成语故事,让孩子们在跟读与提问中积累词汇,潜移默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美术课围绕西瓜展开知识讲解与创意绘画,地理课激发孩子们对星球的探索兴趣。每日作业辅导中,志愿者们耐心答疑、示范讲解,帮助孩子扎实掌握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知识巩固更有“温度”。
散花村与武汉音乐学院“起舞筑梦乡村”志愿服务队三年相约,志愿者们以舞蹈为媒,知识为桥,通过作业辅导、英雄人物介绍、互动课程等形式传承荆楚非遗文化,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和互动体验中快乐成长。
马垅村联合浠水蓝天救援队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安全演练。活动紧扣暑期高风险,注重实用,系统讲解“六不一会”原则,现场演示并指导师生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及人工呼吸规范教授救生杆、救生圈使用方法,组织模拟救援训练。活动秉持公益原则,以专业实操显著提升了师生的安全防护与自救互救能力。
李渡村聚焦园区企业家长“看护难”问题,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围绕儿童兴趣设计课程,开展手工制作、生活科普、作业辅导等活动,搭建起贴心的“家门口”成长平台,有效缓解了企业家长的后顾之忧。
石牛山村对接武汉工程大学“星电领航”支教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设的太阳能小车、手摇发电机、电亮梦想、焰色反应等趣味手工课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还通过涵盖音乐、绘画、诵读、实验、书法、英语等领域的丰富课程,为乡村孩子打开了多元兴趣发展的窗口,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探索氛围。
越峰村的课堂则以“趣味”为关键词,作业辅导及时高效、实践体验动手动脑,创意互动点燃热情,让学习成为“开心事”。
从科技体验到文化传承,从安全教育到精神滋养,散花镇暑期托管班不仅解决了家长的“看护忧”,更让孩子们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实践探索中成长、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下一步,散花镇将总结经验、广纳建议,持续整合资源,为更多青少年打造更多元、更高质的暑期成长空间。
这些活跃在乡村的青春身影,用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微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这个夏天,他们让“陪伴”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让“成长”在乡村热土上绽放光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