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里雨曦 王妍恩 王子豪 闫旭)橘子林里,叶片上爬满锈蚀般的溃疡斑点;稻田深处,粉红色卵块如毒瘤般附着在秧苗上;河堤两侧,明艳的黄花下竟是寸草不生的死亡地带——这不是科幻片场景,而是一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态战争现场。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无声的生态危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也正在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敬才讲解福寿螺的繁殖习性(2024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黔渝 摄
目前我国记录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超过600种。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将59种外来入侵物种纳入名录。这些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蔓延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它们或由自然媒介传播入境,或因人类活动无意带入,或为美化环境有意引入,却因缺乏天敌等因素而大面积繁殖,甚至引发灾害。
当然,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法律法规和政策。一场围绕外来物种入侵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1“生物匪徒”入侵
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能叫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天然分布,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的物种,包括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外来物种是一个中性词,只有当它们在新环境定殖,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经济或社会造成损害时,才被称为外来入侵物种。
武汉市一个公园内,福寿螺卵块附着在石块和水草上。新华社记者 侯文坤 摄
因此,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那些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本地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它们通常具有快速繁殖、适应性强和缺乏天敌等特点。
这些“生物匪徒”的入侵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有关专家介绍,外来物种入侵和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自然传播,通过风、水流或昆虫、鸟类传带,使植物种子、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无意引进,因运输、旅行等人为活动随交通工具或行李传入新环境;有意引进,出于农业、林业、渔业等经济需求引入外来物种,但是因为早期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引入后的规范化管理措施,部分物种逃逸或扩散,形成入侵。
实际上,大部分外来入侵物种都是通过无意传播方式传入我国的。比如,国际贸易是外来物种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货物运输、植物和动物的国际贸易可能无意中携带外来物种。初步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外来入侵植物是随进口粮谷等国际贸易商品无意携带传入的。除此之外,近两年园艺植物和宠物动物的买卖也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新途径。
福寿螺(图中上排)与常见的田螺(图中下排)对比。新华社记者 侯文坤 摄
有些物种在引进早期得到了一定推广,但很快演变成生态灾难,比如当前被广泛熟知且危害很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其原产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华侨将其作为“珍贵食用螺”引入中国台湾,并赋予其吉祥名号“福寿螺”。经过包装后,福寿螺摇身变为“黄金蜗牛”,迅速传入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但福寿螺的螺肉硬、柴、腥味重,口感远不如田螺、石螺,传说中的“鲜美”成了泡影。
另一方面,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未彻底煮熟的螺肉携带大量寄生虫,食用后会导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发脑膜炎。此前,多地还曾爆发过因食用福寿螺导致的群体性寄生虫感染事件。
更严重的影响是,福寿螺已扩散至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系。它们挤占本土物种空间,破坏水生植物群落,降低生物多样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淡水生态杀手”。
“能吃、能生、能长。”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相关同志表示,湖北省福寿螺防控形势同样严峻,其已经入侵56个县市,发生面积315万亩。在水稻的分蘖期,湖北省内每平方米多就有一只福寿螺。若放任不管,水稻合计减产可高达10%-32%,相当于三碗饭里就有一碗被螺啃掉。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负责同志表示,湖南省福寿螺已扩散至全省,危害面积已超过700万亩,已经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2打响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自卫战”
为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侵害的进一步恶化,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法律法规和政策。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称生物安全法),并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生物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2022年4月22日,经农业农村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并经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同意,予以公布,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近日,中国农学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了“2025年重大危害入侵物种综合治理活动”,来自农业农村部部属有关单位、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等70余人参加。
与会专家建议,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需要从监测预警、治理、修复三个环节入手:
一是建立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进行常态化监测。根据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扩散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防控工作;
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完成,常态化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福寿螺联防联控攻坚行动启动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格局初步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浙江省利用“数字天网”,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外来物种入侵情况研判从1周缩短至1小时。
二是对已经入侵的物种展开物理清除(人工或机械铲除入侵植物、用灯光诱杀入侵昆虫、针对性捕捞入侵水生物种)、化学灭除(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等)以及生物防治(释放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天敌或病原体);
比如湖南省展开“诱捕黑科技”,福寿螺闻香自投罗网,诱捕剂专一性超95%。更有检除福寿螺的机器人,对农田里已经长成的福寿螺精准点杀。湖南农业大学还研发了一种带自动清洁功能的拦截装置,启用时将挡水板打开,灌溉水正常流入田中,而福寿螺则被拦截网隔开。在水流带动下,装置背后的螺旋机构驱动前置拨片,将附着的螺体自动刮落,无需人工清理。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则利用福寿螺产卵时“喜欢往高处爬”的特性,设计出一款圆盖型诱捕器。成体雌性福寿螺一旦向上攀爬、试图产卵,就会因重力掉入底部,不可脱身,实现连续自动诱捕。
湖北省召集“鸭司令”,每亩稻田投放10-15只鸭,90天剿灭福寿螺。“鸭兵”过处螺迹全无,不用施药,保护了农田。
三是因地制宜采取种植乡土植物、放归本地物种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恢复。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仍然很高,绿色高效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不足,社会公众认识有待提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完善防控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完善省级目录管理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抓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治理,适时启动专项行动;强化科普宣传,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这场“战争”没有前线的硝烟,却关乎每粒粮食的安全、每片绿地的生机、每次呼吸的健康。当你在河边散步看见艳丽的黄花,在田间发现粉红的卵块,别忘了:你已是生态防线的“哨兵”。毕竟入侵物种的下一站,可能就是你家后院。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