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治根、凌萌萌)今年以来,蕲春县向桥乡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创新实施以“精准化设计、沉浸式实践、导师制引领、全周期管理”为核心的年轻干部到村跟班学习“四维赋能”导师制,让16名年轻干部走出机关,在民生实事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胎换骨”的成长,更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质增效”,奏响了年轻干部成长与基层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乐章。
靶向施策,把“练兵场”设到矛盾最前沿
“不是简单‘派下去’,而是精准‘嵌进去’。把课堂设在项目一线,让干部在实战中蜕变。”向桥乡党委书记童剑介绍,乡党委在机制设计之初就锚定“干部能力提升、村级规范提质、政策落地增效”三大目标,精心筛选出英黄高速向桥段、大元线等重大民生项目涉及的14个行政村作为“实践课堂”,将16名来向桥工作未满三年的跟班干部精准派驻,让他们直接投身于矛盾最集中、工作最吃劲的“主战场”,也是群众需求最迫切、政策落地最关键的“第一线”。
为确保学习不走过场,乡里明确“每周固定两天、日期相对固定”的下村要求,特殊情况调整需向村书记和乡党建办“双报备”,既保障了学习的连续性,又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刚接到通知时有点忐忑,担心自己不懂基层工作,但真正沉下去才发现,这是最能锻炼人的‘课堂’。”跟班干部杨晓阳说,从第一天跟着村书记走访征地户,到后来独立协调邻里宅基地纠纷,在“实战”中逐渐摸清了基层工作的“门道”。
沉浸淬炼,跟着“老书记”学真本领
“群众工作不能‘等上门’,要‘走出门’;遇到矛盾不能‘绕着走’,要‘迎着上’。”这是向桥村书记刘刚在带教时,对年轻干部反复强调的话。在大元线建设现场,跟班干部高梓航便协同向桥村村书记,全程参与到政策宣讲、矛盾调解、项目施工中。有户村民的围墙正好在规划线路上,起初坚决不同意拆除,认为“这是我的地盘,说啥也不能动”。他跟着村书记跑了五趟,一次次上门,耐心细致地讲解征地补偿政策,描绘大元线建成后对村里交通改善、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美好蓝图。最终,村民不仅欣然同意拆除,还主动帮忙做起了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为了让学习更深入,乡里推行“工作日志+随机分享”机制,要求年轻干部每天记录详实的跟班日志,不仅要写工作内容,更要写思考感悟;每周乡干部例会上,随机抽取干部进行限时口头分享,倒逼大家“在实践中观察、在思考中提升”。年轻干部高梓航的分享道:“以前写材料都是‘照本宣科’,现在分享的都是自己走村入户的真实经历,比如怎么帮村民解决灌溉用水矛盾,怎么跟征地户算‘经济账’‘感情账’,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协同共育,青春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以前觉得基层工作‘琐碎’,真正参与后才明白,每一件小事都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感。”这是16名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后的共同心声。截至目前,他们累计走访群众800余户,收集群众诉求230余条,成功解决邻里纠纷、灌溉难题等民生问题180余件;在英黄高速向桥段征地拆迁、大元线建设协调中,参与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协助完成7户土地征收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战场上,跟班干部们逐户摸排核实,协助新识别监测对象5户25人,落实帮扶措施消除风险点61户229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精准滴灌到每一户困难群众。“看到特困村民领到产业奖补时露出的淳朴笑容,听到他们真诚地道谢,我突然明白了‘为民服务’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决心。”一位跟班干部在日志中写道。
年轻干部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也为村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桐油畈村,年轻干部开设“智能手机小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进行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在棠树岭村,他们用新媒体宣传村里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在杨畈村,他们拍摄了桃子从采摘到包装的全过程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微信视频号平台,带动线上销售额月增30%。村民们看着自家的桃子卖得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这些年轻人脑子活、懂技术,帮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杨畈村书记笑着说。
“下村跟班的经历,比在机关看再多文件、听再多汇报都管用。”这是许多年轻干部的真切感受。如今的向桥乡,跟班干部在征地现场学会了群众语言,在矛盾调解中练就了过硬本领,在项目攻坚中厚植了为民情怀;村级党组织则在年轻力量带动下,工作思路更开阔、治理效能再提升。这场以导师制为纽带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基层治理锻造了“生力军”,更书写了干部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