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用爱铺就希望之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送教故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18 10:21:5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孔庆平)在通城县的乡间小路上,常常能看到一个骑着电动车的身影,车筐里装着课本、彩纸和手工剪刀,风雨无阻地驶向一个个特殊的家庭。她就是通城县实验小学的女教师徐诗燕,一位用爱心和坚持为残疾儿童点亮希望之光的教育者。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带上好吃的陪伴着你

徐诗燕的教育情怀,早已深深植根于家庭的土壤。她的父母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教师,一家四口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了通城县教育界的一段佳话。从小在校园里长大的徐诗燕,听着课堂上传来的琅琅书声,看着父母伏案备课的身影,心中早已埋下了“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2014年,她从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手握法学学士学位的她,本可以选择城市里更优越的工作机会,但父母那句“乡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叮嘱,让她毅然回到了这片生养她的土地——马港镇九岭小学任教,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教鞭,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2015年继续深造,又获得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课堂上的徐诗燕老师

初到乡村任教时,徐诗燕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室、调皮的学生和家长们期盼的眼神。她白天备课授课,晚上挨家挨户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有学生因家境贫寒买不起文具,她自掏腰包买来铅笔和本子;有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她利用午休时间单独辅导。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教育的意义就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几年时间里,她教过的学生成绩稳步提升,不少曾经厌学的孩子变得开朗好学,家长们提起她,总会笑着说:“徐老师就像春雨,慢慢就把孩子们的心给滋润了。”至2014年以来,她的论文,案例,优课等多次荣获市、县二等奖、一等奖。

2021年,学校组建“送教上门”团队,为无法到校学习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徐诗燕第一个报了名。“这些孩子更需要有人走进他们的世界,哪怕只是教他们认一个字、画一幅画,都是有意义的。”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教孩子练字

她的送教对象有三位:智力一级残疾的熊若姮、张爱妮、和智力二级残疾的黄秀琦。第一次上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忘。黄秀琦总是躲在家长身后,眼神躲闪,不愿与人对视;而张爱妮会突然大哭,对陌生人充满警惕;熊若姮虽然能简单交流,但对“学习”毫无概念,教她认“1”,她会随手拿起桌上的苹果说“吃”。

“一开始真的很难,你教的内容他们可能转眼就忘,甚至会抗拒和你互动。”徐诗燕没有退缩。她开始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张爱妮喜欢色彩,她就买来蜡笔教他涂鸦;熊若姮对音乐敏感,她便带着小铃鼓,边唱边跳吸引她的注意力;黄秀琦喜欢撕纸,她就把彩纸剪成碎片,教她拼贴成简单的图案。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寒假补习

送教的路并不平坦。通城县的乡村分散,最远的张爱妮家距离学校有5多公里,骑车要半个小时。夏天烈日炎炎,她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浸透;冬天寒风刺骨,手冻得握不住粉笔,她就搓搓手继续教。有一次下大雨,电动车在半路抛锚,她推着车走了近一个小时,赶到她家时浑身湿透,却还是笑着从包里拿出课本:“今天我们学画小雨点好不好?”

让徐诗燕欣慰的是,孩子们在慢慢变化。曾经躲在角落里不愿见人的张爱妮,现在会主动把自己画的画递给她看;熊若姮看到她来,会笑着拍手;黄秀琪不仅认识了1到10的数字,还会指着画册上的苹果说“老师,吃”。这些在普通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在徐诗燕眼中,却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礼物。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为孩子梳头发

除了文化课和手工课,徐诗燕更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她知道,残疾儿童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自卑和敏感,于是每次送教时,她都会花时间陪他们聊天、做游戏,告诉他们“你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可爱”。有一次,张爱妮的奶奶红着眼圈说:“以前总觉得这孩子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她现在会笑、会跟着学东西,徐老师,真是谢谢你啊!”徐诗燕握着她的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每个孩子都有被爱的权利,也都有成长的可能。”

徐诗燕的付出,同事们看在眼里。学校的李老师说:“诗燕每次送教回来都很累,但只要说起孩子们的进步,她眼里就有光。她常说,送教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传递爱,让这些孩子知道,有人在惦记着他们。”而在徐诗燕的父母看来,女儿的选择让他们骄傲:“我们教了一辈子书,知道教育能改变人。诗燕能把这份爱延续到更需要的孩子身上,比什么都强。”

(投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徐诗燕的送教故事(8.17).docx 

不是亲人胜亲人

如今,徐诗燕的送教之路仍在继续。每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那几个熟悉的家门口,带着课本和教具,也带着满满的爱。她的电动车筐里,除了教学用品,有时还会多几个小玩具、几颗糖果,那是她特意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

“我没想过要做多么伟大的事,只是觉得这些孩子需要我。”徐诗燕说,“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学会了一个字、一个动作,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教育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为他们的世界带去一丝光亮,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希望。”

在通城县的广袤田野间,徐诗燕的身影或许平凡,但她用爱心和坚持铺就的希望之路,却在孩子们的心中延伸向远方。这份平凡中的伟大,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责任编辑:夏中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