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芦苇荡里的烽火岁月:揭秘团风王家坊"水上红色堡垒"的传奇故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18 10:21:3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陈绪乐)在团风县最北端,举水河与涨渡湖交汇处,有一片神秘的芦苇荡。80多年前,这里曾是鄂东抗日的重要根据地,新四军战士和当地百姓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水乡泽国中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战传奇。

皮影戏里的革命火种

1927年的一个夏夜,王家坊的晒谷场上搭起了皮影戏台。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杨家将》的故事。谁也没注意到,那位操着外地口音的皮影艺人刘天元,在表演间隙总爱和村里的年轻人”闲聊”。

“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只觉得刘先生讲的故事特别提气。”现年92岁的王奶奶回忆道,“后来才知道,他是在物色革命积极分子。”这位以唱皮影戏为掩护的地下党员,正是王家坊最早的革命播种者。

1939年初,鄂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刘西尧派漆先庭、刘天元以“泉华山”和“福星景堡山”两个抗日汉流团体的名义来到王家坊。在芦苇深处的渔棚里,他们举行神秘的砍香”仪式,发展了大批抗日力量。

夏家山惊变:血战突围

1939年9月1日凌晨,枪声打破了山区的宁静。国民党172师和保安8团突然向鄂东抗日游击第五大队发起攻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夏家山事件”。

“那天我父亲正在地里收芝麻,突然看见山那边火光冲天。”村民林大叔说,“后来才知道,漆少川带着队伍正往我们这边突围。”

在漆少川的率领下,黄冈中心县委和五大队6中队的战士们翻越五儿山,直奔王家坊湖区。30名战士在杜皮一带收容部队时,发现漫山遍野都是国民党军的搜山队伍。

“我爷爷当时是村里的保长,表面应付国民党,暗地里把伤员藏在了自家的地窖里。”村民小王指着老屋后的菜地说,“地窖入口就藏在粪堆下面,国民党兵嫌臭,从来没发现过。”

水上奇兵:芦苇荡里的“特种部队”

1941年,王家坊成立了县军事指挥部。新四军司令部抗日救亡办公室设在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赤脚寺内。这座面临涨渡湖的古庙,成了敌后抗战的神经中枢。

“最神奇的是我们的'水上工厂'。”老战士后代张先生自豪地说,“被服厂、机械厂、印刷厂都藏在芦苇荡里。敌人一来,工人们把机器往船上一搬,转眼就消失在河汊中。”

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是县大队的”百里袭击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新四军同时袭击了从上巴河到麻城白果间的10多个国民党据点。

“我外公参加了那次行动。”村民李大姐说,“他们划着小船,借着芦苇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敌人鼻子底下。天亮时,30多个官太太哭哭啼啼地被押了回来,把国民党气得跳脚。”

鱼水情深:百姓的智慧

在艰苦的岁月里,王家坊百姓想出了无数妙招支援前线。妇女们把情报缝在孩子的尿布里,渔民用鱼篓偷运药品,就连放牛娃都学会了用特殊的哨声报信。

“有一次鬼子来扫荡,全村人把粮食都藏在了湖底的淤泥里。”老渔民陈大爷比画着,“用竹筒装好,沉到特定位置,做个暗记。等敌人走了,顺着水草一摸就找到了。”

1943年冬,日军对王家坊发动大规模”清剿”。危急关头,村民们连夜在芦苇荡中开辟出数十条秘密水道,用芦苇秆做成浮标指引方向。

“那会儿我爹撑船送情报,闭着眼睛都能在芦苇荡里转悠。”村民刘叔说,“有一次遇到鬼子汽艇,他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抓着芦苇根潜游了半里地。”

红色记忆永流传

如今,站在赤脚寺遗址前,举水河依旧奔流不息。寺前的古银杏树郁郁葱葱,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的弹痕。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在芦苇荡中放河灯。村支书说,“老一辈说,那些牺牲的战士都化作了芦苇,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王家坊正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游客们可以乘着小船,沿着当年新四军的水上交通线,在芦苇迷宫中追寻那段烽火岁月。

夕阳西下,成片的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那个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责任编辑:庞钦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