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据报道,湖北天门市以“二孩最高奖励28万、三孩奖励35万”的硬核举措,终结了8年人口下滑趋势,2024年出生人口逆势增长17%,2025年上半年再增5.6%。这一人口“正增长奇迹”如惊雷炸响,为全国低生育率困局点燃希望之光。天门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真金白银的投入是破解低生育率困局的硬核钥匙,也启示我们,唯有政策“硬支撑”与观念“软引导”双管齐下,方能将个体的“生育意愿”转化为社会的“生育行动”。
当此之时,荆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人口第一战略”,要鼓励生育,建立有针对性的支持生育政策体系和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降低育儿成本,改善生育预期,让更多家庭“想生、敢生、愿生”。面对时代命题,我们当以全会精神为航标,将生育支持从政策文件转化为万家灯火中的幸福实景。
着力强化政策激励,破除“不敢生”的经济藩篱。政策厚度决定生育温度。天门经验的核心在于政策“含金量”高,三年投入超3亿元,换来的是3000多个新生命的增量与城市发展的新希望,这印证了生育背后的理性逻辑:当养育成本过高成为“不敢生”的主因时,精准的政策补贴就是最有效的“破冰锤”。今年,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实施,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这将大大增强“敢生”的信心。我们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将人口战略与产业、教育、住房政策深度嵌套,以“一盘棋”思维,织就全周期生育支持网络。同时,设立人口发展基金,统筹财政与社会资源,确保政策可持续性。
着力强化服务保障,缓解“养不好”的后顾之忧。服务供给的质量决定着生育信心。当前,国家层面已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框架,产假延长至158天以上,托位数达千人口4.08个,国务院更要求扩大分娩镇痛医保覆盖、发展普惠托育。东宝区在普惠托育领域已先行一步,建成26家普惠性托育机构,提供托位1323个,放心托育、方便可及。这一实践与市委全会“降低养育成本”要求深度契合,更需纵深推进,应持续扩容托育资源,加快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建设,形成医院-企业-社区托育联合体;升级健康服务,做优免费孕检、儿童保健、早发育筛查,将产后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网络,打造“孕-育-护”闭环。
着力强化宣传引导,培育“愿意生”的社会沃土。政策落地离不开观念土壤的培育,若将补贴比作“硬支撑”,宣传引导则是不可或缺的“软环境”。晋城市七部门联合推动新型婚育文化“五进”行动,破除“重男轻女”“高价彩礼”等旧俗,倡导“适龄婚育、夫妻共担育儿责”的新风尚。兴和县则通过“洗脸工程”,运用多种形式将政策解读融入生活场景。我们应讲好“荆门家故事”,挖掘如马咀村多胎家庭的幸福叙事,展现“养育之乐”超越“成本之困”的现实图景;借力柔性传播载体,用短视频、微动漫解构政策术语,在“i荆门”App推送定制信息,实现情感共鸣;融入城市文明肌理,将生育友好元素植入社区积分管理,在公园、商城等公共场所增设母婴室与儿童游戏角,使“尊重生育”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人口是流动的经济,生育是滚烫的希望。天门人口曲线的昂扬转折,是政策力度与民生温度的同频共振。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和全省支点建设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实现这一蓝图,离不开人口“蓄水池”的支撑与人才“活水”的奔涌。
当补贴精准可感,当托育触手可及,当社会认同生育价值,生育才能从家庭的“沉重抉择”转化为“从容选择”,用真心换生育信心,用实招解后顾之忧——这既是天门实践的注脚,更是荆门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的必由之路。毕竟,一个珍视生命、呵护成长的城市,才真正拥有澎湃的未来。(韩博涛)
-
回复